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八期之五:什么叫“天命之谓性”?


    视频时长12'36'',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明德讲堂第八期之五:到《中庸》的思想腹地探探究竟
    我们接下来就进入到《中庸》的思想腹地,看看它到底怎么说的。
    按照宋代人的解释,什么是“中庸”,程子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里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执中而行,永远不变,这就是庸。另外像朱子解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就是中。庸,平常也。这个平常,有点像禅家的“平常心是道”,庸这个词有和的意思,中和也可以。任何事物一旦和了就平常了。打麻将,都顺了,没有牌和你捣蛋了,这就是和了。另外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平平常常,就是庸庸碌碌,看上去如此(的意思)。我就平平常常做这个事情,不是好看的,花哨的。我们过去说中庸就是找庸庸碌碌的劲儿,金砖不厚,玉瓦非薄,我就这么呆着,也不显山不露水,那种思想不是中道思想。实际上我们刚才讲的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转化过程,是创建型的东西,是刚健的,骨子里的,但是刚健的东西要化为平常就难了。中道思想绝对不是庸庸碌碌的思想。
    因为我们解题,我们把这两个字解释了。
    接着我们看头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是中国形而上学思想非常响亮的话。我们说子思很会造句子,天命之谓性,沿着这个性走就是我们的人生道路。修道,我们修通这条大道,我们把这条道变成人生坦途,这就是教,教既是宣讲、提醒也是自我觉悟,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天命,老天爷命给我们的(东西)。人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当然我们中国人不这么讲,我们不是用进化论的观点讲,我们讲人是天地的万物,是老天爷生的。在《诗经》时代,周代就说“天生烝民”。我们是伟大的自然造就的一个产物,所以人生于天地之间,这个就无限的庄严,无限的宏大了。老天爷给我们的叫性,儒家的天不是自然的,物质的。它是一个伟大的精神,是一个伟大的实体,是一个伟大的根源,这是儒家赋予它的或者是中国思想赋予它的。
    天命之谓性,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性,可是这里面比较麻烦。人性当中有自然性,这个儒家承认。孟子提出人有“大体”有“小体”。所谓小体就是指我们的私心杂念肉欲的这些东西相联系的。实际上天命之谓性是什么意思?老天爷单独给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点东西,这才是我们人的人性。翻译起来我们不妨简单,但理解起来千万不要直线的理解。《中庸》这个文献它的时代有人说是战国秦汉,从义理上说不是。为什么?就在于它谈人性还不是孟子的谈法。思孟学派受过中庸的影响,但是孟子谈人性有另外一套谈法,这个将来我们讲孟子的时候跟大家谈这个问题。在《礼记》当中,比如说《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交,阴阳之德,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它代表天德,代表天地阴阳的精华,代表鬼神的精彩。这个鬼神不是厉鬼吓人的东西,而是无形无象的精神,洋溢于这个世界上,是那种精彩。孔子对人性有提醒,孔子之后,他的学生这一辈,孙子这一辈,到孟子,实际上学术还有若干年。因为孟子离孔子大概是110年、105年,比我们孙中山先生还远一点。在这百年的时间还有大批的儒家学者。虽然儒分为八,但是思孟学派的“思”(学派)还在。他们谈人性有个特点,就是比较着谈。我们说自然界,砖头瓦块,他也是大自然的一个造化。比砖头瓦块更高的是植物,再高的是动物,再高的就是人。你看看《荀子》,荀子说如果把人视为动物的话,就是两足无毛,但鸡把毛拔了也是两足无毛,但是人不是鸡,人是灵性。这个地方有一个进化的观点,从砖头瓦块再到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类性灵的出现,这是一个逐渐升高的过程,天命之谓性是指我们超出动物性的这部分,这是我们的人性。要沿着这个性走,你别沿着动物性走。我们身上有些砖头瓦块的东西,我们身上喝的水矿物质,我们吃的蔬菜,我们有肉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给世界所有的,但是老天爷也单独给了我们一点东西。沿着这个单独给的我们这点东西走,这就是我们的道。所以天命之谓性,准确的翻译,上天单独给我们人性的或者是高出动植物的那部分,可能有西方人称之为理性,你也可以称之为性灵。你不要以为高出来的内容很少,其实很复杂。这就是我们的人性。说你这个人不是人,这在中国古代骂人意思是你逆天而行。沿着这个性走,才是我们的人生道路。你成一个君子,你成一个圣贤,你老沿着动物性的法则走,你贪吃贪睡,你多吃多拿,你昧着心做事,这不是人生道。修这个道路才是我们的大教。这些形而上的兴趣,是孔子之后的思想变化。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差不多,但是后来不同的风俗使我们远了,后天人格发展的环境使我们相远了,有好的有坏的,说得很含混。但这儿就更具体了,或者是更深入了。儒学就是这样在发展着。
    上来把这几句话搞懂很重要,天命之谓性如果不加分别,古典注释家在这个地方都有这样的问题。他们把《中庸》单独拿出来看,有的时候一个毛病就是不和其他文献谈,跟其他的文献联系起来,这是子思那个时代来谈人性的一个大思路。当然子思语言造的好,这是才华。有的时候儒家的文献读起来荡气回肠,这就看你善不善造句了。三句话,天命之谓性是关键。这里面还含着一个关键,我们是天生的。打个比喻,我们是爹娘生的,你的长相,你的气质,你有些根本性的东西难免要遗传,这就是我们跟父母的联系,这就是我们中国哲学所说的我们跟大自然、天的必然联系。人要想造就自己的天地境界,就要反求诸己找到那种遗传密码,这就是内在的修养,我们把承自上天的根性发放出来,这就是儒家要说的,要倡导的东西。
    这是头三句,非常高亢,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写哲学著作、写思想著作的时候,我们用的才气是哲学的才气,子思是颇有才气的。接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什么是道?道发乎我们的人性,我们不能没有人性的活着,我们不可能把的遗传因素,把秉承的来自于父母的东西抛弃。这个道就内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是不能离的,儒家要讲的道就是不离乎我们的生命的东西,所以可离的一定不是道。儒家的普世价值,儒家对所有人的意味就在这儿。儒家是一个常道,像吃饭一样。你不要以为儒家是中国思想,儒家对谁都管用,即常道,谁不吃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可离的不是道,我脱离了它能活下去,这个不是道或者不是常道,或者说不是最重要的道。
    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