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第八期之三:不懂“权变”就不懂中庸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18 腾讯儒学 李山 参加讨论
视频时长7分29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明德讲堂第八期之三:不懂“权变”就不懂中庸 李山教授:子思作《中庸》,不是他旱地拔葱,另搞一套。他的做就是修修补补,或者说他这种做是一种阐释性的,就是对他祖父孔子的思想进行系统的阐释,他是一个阐释学。阐释学不是注释学,注释学在于恢复孔子的原意,阐释学会根据他的理解,根据他的时代,阐释出一种新的思想。这是子思的工作。 那么孔子到底对中道思想是怎么说的呢?《论语》里面也有不少的内容,比如说《中庸》这个概念就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在《中庸》里面有这句话,只是个别字有差异。《中庸》是一个至高德,一般人能够理解掌握这种德太少了,而不能掌握这种德的情况也很久了,孔子的原话,这在《中庸》里面出现过。 其他比如说《里仁篇》,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一个真正的君子对天下所有的事情不是操着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定怎么着,一定不怎么着,没有。“义之与比”,即适度原则,什么合适咱们就怎么走。适和莫都是叼着一个横棍在马路上走路,你叼着一个竹竿横着叼着在马路上走,你试试看。孔子说这是行不通的。还有一段在《雍也》篇里边,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这个人万事求简便。然后仲弓就来了一句,“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如果我们是深思熟虑在推行简便之政,这可以。如果我们想得也简单,做得也简单,这不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说得对,就是在简和复杂之间要找到一个度。这也是中道思想。 孔子说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可以一起学习,但未必可以一起去行道,即使可以一起去行道,但是未必能够一起获得成功。(即使)可以获得成功,但“未可以权”,这个权变思想是中道思想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不懂得权变就不懂得《中庸》,这个内容我们以后再说。 孔子有一次说到了一些古人,说伯夷、叔齐如何如何,柳下惠如何如何。伯夷叔齐这种人,如果遇见坏人,坚决不与之在一起。柳下惠这个人,如果遇见坏人,你在我身边,我穿的服装整整齐齐,你光着一个膀子,你放荡,你跟我无关。两个人各有一偏,一个太轻,一个太和。孔子则不这样做,他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就是中道而行。我不一定事先要可,也不一定不可,就是根据事情的适度性原则往前走,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可无不可。 当年后汉时期马援看天下英雄,刘秀起来了,还有很多人起来了,向他的主子报告,真龙天子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刘秀,这个人做事有板有眼,有格调。我们知道刘秀是刘邦的多少代孙,真的假的,也有怀疑了,但都是刘家。当时马援领导就问:比他的老祖高帝如何,马援说了一句话,那就不能谈了,刘秀这个人大体是讲规矩,有分寸,柔和。跟高帝比,高帝有一个特征他没有。高帝有一个特征,无可无不可,适度原则,这个要善变。我们过去说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你看韩信把山东打下来,下三齐,当时韩信的功名思想做怪,自己先做个三齐王,然后向刘邦报告,要做代理三齐王。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这一带跟项羽苦斗,韩信这个消息一来,刘邦第一反应:得,这是跟我要条件的。心里大不高兴,刘邦好谩骂,那个嘴,骂街就出来了,结果这一句骂出去,当时情况,一种说是张良在跟前,一种说是陈平在跟前,在脚底下碰了一下他的脚,拿脚踢了他一下。街已经骂出去了,头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国骂,那一句话出去了,就在刹那之间被踢了一下脚,当时改了主意。刹那之间,刘邦说大丈夫要做王就做真的,干嘛做假的,我给你个真的。无可无不可啊,谈何容易。从历史来讲,如果刘邦骂出去了,你拿桥拿堂,这就有可能把韩信推出去,那就危险了。所以适度原则实际上就是中道原则,在纷纭复杂的矛盾中找到一条路。实际上适度、中道原则在孔子思想中存在。而孔子晚年在学术上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出现了一种新的兴趣,就是喜欢看《周易》。 主讲人简介: 李山教授是启功先生嫡传弟子。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本文为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明德讲堂第八期之一:中庸能代表孔子思想吗?
- 下一篇:鉴物识文第八期:千手千眼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