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八期之六:做自己的主人


    视频时长6分47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明德讲堂》第八期之六:慎独——如何看住自己
    下面接着“故君子,恐惧乎其所不闻。”既然道跟我们离得很近,那就要时时刻刻警惕着这些非道的东西干扰我们。这跟上面我们谈到的人身上有动物性是相关的。实际上这个思想包括下面的句子,都属于儒家提出了一个慎独思想,要看好自己。戒慎乎其所不睹,是别人看不见,别人听不到的时候,即当我们独处暗室之时,这实际上是强调了儒家暗自承认了,我们在人群当中是很伪善,装出笑面虎的样子,等到自己一个人独处了无所不为。这个时候什么意思?就是在你的人性压制不住动物性。在白天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下,你容易做得人模狗样的,这不是功夫。要点是在独处的时候看住自己。所以人要静坐,后来儒家提出居静,儒家在修炼上,不像佛家也不像道家,但是他讲盘腿坐着,把心放直,看他自己的念头,观自己的念头到底怎么反应。这句话里面,包括下面“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要在危处,在隐处让你的小体表现出来。还有一个是独自处的时候,你内心中隐含的东西,微弱的东西是最鲜明的。你的良心能看得着,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的你的私心念头涌上来,你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实际上它们是贯通的,大意就是说我们人物身上有小体,有动物性。当我们社会性相处的时候,现乎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要在危处,在隐处让你的小体表现出来。还有一个就是在你独自处的时候,你内心中那种隐含的东西,微弱的东西是最鲜明的,你的良心看得着。当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私心念头涌上来之后,你才知道。这两个是贯通的,倒不是我们解释上非此即彼。大意是说我们人身上有小体,有动物性,当我们社会性相处的时候,人群相处的时候,我们像个人。我们独处的时候,这些私心杂念容易翻上来,而这个私心杂念翻上来的时候,谁清楚?你内心清楚。所以君子慎独也,这个慎字就是儒家的功夫论,即修养。所以儒家后来发展到宋明以后就提出来功夫,咱们说练功打拳是功夫,儒家谈修养要讲功夫。本体论上人都是善的,按儒家说法,人生下来都是好的,但是功夫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有的强,有的弱,有的干脆不做功夫,不知道打点一下自己。所以功夫论,这是中国哲学特有的。
    实际上它有点像宗教里面的忏悔佛教里面的打坐、息心。本体论常有,功夫不常有,所以儒家修养就是要强化功夫、慎独。当然在子思这个时代也没有明确提出来功夫,但这是就是功夫。文章粗看上去有点莫名其妙,怎么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突然过度到,要看住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这就是“天命之谓性”含着一句话,人有大体、小体之争。
    接着往下,怎么看住自己?“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段文字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最有把柄可抓的一句话,你得有一个入门的地方,你说看住自己,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大方向,具体怎么走,就在这两句话的当中。朱熹这个人30、40岁以前跟其他的学者都很像,跟宋明儒包括程颢、李严平他们都很像,中年苦参“中和”,参透以后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所以中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麻烦的问题,讲宋明史,要讲清楚诸子哲学和其他人的不同,这是一个要点。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讲它,我们就强调这句话重要。
    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中和,这是已发未发问题,未发已发问题,也是中和的要领问题。我们就不去纠缠这些,我们就按照我们的理解,当然我们的理解是参照了前人讲的。喜怒哀乐,实际上关于这四种情绪,你看子思活着的时候那些文献。儒家在《礼记》的很多文献都这么谈,喜怒哀乐,还可以列出很多的情绪。是一个情绪轴,有一个中点,喜、欢、乐、积极情绪。还有哀、悲、愁、苦,消极情绪。
    主讲人简介:
    李山教授是启功先生嫡传弟子。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本文为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