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改变世界历史格局的七个细节(5)


    棉花革命
    从中世纪开始,英国毛纺业就已蔚然成风,很多农场主将农场改为牧场,因为同样面积牧场的收益是耕地的两倍。到都铎王朝时期,毛纺业已经发展成为这个新兴国家的支柱产业。
    1700年,英国出口的毛纺织品价值达300万美元。此后英国的毛纺工业一度由盛转衰,甚至处于勉强生存的状态。100多年时间,虽然英国毛纺业始终停留在原始的手工工场水平,使用效率很低的木制原始纺机,以水力和风力为动力,但最大的发展瓶颈还是原料。羊毛出在羊身上,牧羊需要大量的土地,而英国本身就耕地紧缺。英国政府为了保护毛纺业,严禁羊毛出口并扩大进口,但依然无法改善原料短缺造成的产业困境。
    在这个背景下,羊毛的替代品出现了。在很短的时间里,棉纺工业异军突起,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急先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棉花而不是羊毛催生了工业革命。如果说发端于“圈地运动”的毛纺工业只是工业革命的序曲的话,那么,棉花的出现则吹响了工业革命高歌猛进的凯歌。英国本土原来并不生产棉花,直到14世纪才从威尼斯商人那里获得了原棉。虽然安特卫普是棉纺织业最早发展的城市,但18世纪以前,棉纺织业并不被人看好,根本不能与佛兰德尔的毛纺业相提并论。
    
    早在惠特尼之前400年,中国的黄道婆就已经使用搅车脱棉籽
    要在这种国际贸易竞争中获胜,英国的棉纺工业只有一条路,就是必须采用大规模自动化的机器生产。1733年,曼彻斯特30岁的纺织工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简化了织工的劳动,增加了织布的速度,为实现织布机械化迈出了重要一步。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设计并制造出一架同时可纺8个纱锭的纺纱机。他以妻子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
    从历史记载来看,机器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纺织行业,更是在很早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企业。根据经济史学家维尔纳·桑巴特的记述,里昂丝绸工业创始人维亚尔的一座厂房里就有46部织机。14世纪时,就已经出现拥有4000个纺锤,并以水力为动力的造丝厂。在1341年的波洛尼亚,巴赫萨罗建立了一个机械化丝织厂:由雷诺河水带动的大型机器能迅速地纺捻出4000根丝线,从而很快完成4000个丝织工的工作。由于使用水力,纺出的丝既结实又漂亮。他们每年出产1 8万磅丝绸,……其中大量的是双股丝线。1589年,英国人威廉·李设计制造出了第一台织袜机。1790年,蒸汽机驱动的“骡机”纺线速度是中国和印度手工纺线的100多倍。1802年,英国棉织品的输出第一次超过毛织品的输出。1803年,霍洛克斯制造出了第一架铁制织布机,棉纺织工业终于完成了它漫长的破茧成蝶的历程。1809年,英国政府给予卡特赖特10000英镑巨额奖金。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行业,纺织品的输出出现井喷式增长:1780年尚不到3 6万英镑,1792年超过200万镑,1802年超过780万镑;2 0年时间增长了20倍以上。
    棉花种植在美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哥伦布之前,印第安人就已经在种植棉花。虽然英国市场对棉花有巨大需求,但遍布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们却只能望洋兴叹。关键的制约原因,是适合南方种植的“高地棉”棉籽难以剥离。因为“高地棉”纤维短,只能用人工分离。一个黑人奴隶分秒不停地紧张劳动一整天,也未必能清拣一磅棉花,使之成为“一项成本很高的生产过程”。
    这个至关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难题最终被“机械天才”伊莱·惠特尼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成功解决了。23岁的惠特尼经过6个月的试验和改进,终于制成了一台功效强大的轧棉机。时间是1793年4月12日。惠特尼设计的机器构造简单,但构思精巧。采用这台机器,一个劳动力一天分离的棉花比以前几个月都多。1793年轧棉机投入使用之后,这个数字增加到3万捆;到19世纪,每年棉线的出口量是18万捆。轧棉机发明的前一年,美国棉花出口不到14万磅;轧棉机发明的第二年,棉花出口超过627万磅,短短3年间增加了40倍。哈罗德·埃文斯在《美国创新史》中写道,惠特尼“花了10天时间制造了一种彻底改变南方命运的机器模型,于是他成了机械时代的教父”。
    惠特尼的轧棉机被视作“美国农业上头等重要的一项发明”,是南方经济复苏的关键,“在1790到1830年的时期内,使南部的农业发生了一次真正的革命”。轧棉机所产生的影响渗透到南方整个社会和经济生活,也使奴隶制得以死灰复燃。种植场主养活一个奴隶一年只需要20美元,而其通过轧棉机创造的纯利却达80多美元。1790年,美国黑奴数量不到70万,到1860年已经翻了几番,增至400多万。在轧棉机出现之前,奴隶制度在美国,尤其在南方正逐渐走向衰落,因为奴隶制度在经济上无法超越自由劳动和机器的结合。
    轧棉机使种植棉花成为一项利润极大的生意。棉花是“最适宜于奴隶劳动的一项农产品”。南方奴隶制经济因此获得转机,不仅成为南方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而且将“使用奴隶劳动种植高地棉变得远比制造业更为有利可图”。于是,奴隶制从复活、发展到加强,南方宁愿进行战争,也不愿和平地放弃其“特有的制度”,和可观的经济利益。早在1787年,美国南方就已经投票废除奴隶进口,但随着轧棉机的发明,奴隶开始迅速增加。到1810年,南方棉花地里的奴隶已经超过100万。一台轧棉机造成了罕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没有轧棉机,美国就不会有那么多黑奴,奴隶制也会更早的解体;这样的话,美国的内战或许也不会爆发。
    早在惠特尼之前400年,中国的黄道婆就已经使用搅车脱棉籽。后世的太仓式搅车利用辗轴、曲柄、杠杆、飞轮等原理,一人一日可出花30多斤。黄道婆创造的中国纺织机械为江南纺织工业提供了一台强力“发动机”,促进了江南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在上海建市之前,在朱家角、罗店、娄塘等地,纱锭店、织机店、布店和布商就已经林立云集。在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中国棉纺业已经从家庭作坊转向大型手工工场,广州一地的棉纺织工场就达2500多家,有5万余名纺织工人。从这一点来说,中国近代手工业起步甚至要早于欧洲,同样也是由棉纺织业开局,但在机械化程度和动力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西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