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十七期之一:孔子三不谈


    徐晋如:孔子三不谈
    《论语》的第九篇《子罕》篇,看起来有一点杂乱无章,但是实际上这篇它要表现的是孔子的圣贤气象,它有这样的一种内在逻辑。
    什么是圣贤气象呢?用一句古人经常说的话,“难言也”,很难讲得清楚。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回忆自己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那个时候北大的校长是蔡元培,他说蔡元培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圣贤气象,他还怕别人不理解,他特意地说,这是真的,你只要一进他的办公室,整个蔡元培的办公室里面就充盈着一种圣贤的气象。所以《子罕》篇也应该做如是观,它表现的就是孔子在日常的一些话语当中洋溢出来的圣贤的气象。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第一章,就是一个很难以下一个定论的一句话。历代以来,主流的观点,是说孔子很少谈及“利”的问题,很少谈及“命”的问题和“仁”的问题。但是也有一派少数派的观点认为,这句话的标点,应该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我们知道“与”念成去声字第四声yù的时候,它有一个意思是表示赞同、认可,那么按照这样的一种标点,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孔子很少谈及“利”,更多的是谈“命”与“仁”的问题。
    我们知道,孔子他是相信天命的。儒家学说,就关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其实就是要解决一个“性命之道”的问题,如何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天分,这叫做“尽其性”;至于自己后来在这个社会上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福报,这个叫做“俟其命”,等待命运的降临,所以它是非常广大精微的,孔子是认可这种东西的。
    而“仁”,我们知道,这其实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的人生信仰,按照我的解释,“仁”是“法天则地”的意思,是指人格的全面完成。
    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很难解决,就是训诂学上的问题。我的统计发现,凡是“与”表示认可,表示赞同的意思,后面接的都是一个人,而不是接的一个事物。孔子说“吾与点也”,我认同曾点的观点。我的好朋友,也是当代的一位诗古文辞的大家,学问非常精深非常好的这样的一位不在体制内的学者眭谦先生,他专门写了一篇文言文来探讨这句话,他的观点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一派观点,认为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是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
    但是我对于宋儒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我也不能够认同。
    宋儒怎么解释的呢?我们看底下,朱熹引用了程颐的话,说我们如果计较厉害、利益,那么我就会妨碍到道义,因此,孔子不愿意谈,他怕引诱别人去逐利而丧义,丧失了道义。而命理它背后的道理是非常精微的,我们知道一般精微的道理你只能给上智之人说,不能给中人以下的人讲,讲了以后他不相信,他还嘲笑你,或者说他信与不信之间,不愿意去追求。那么“仁”,它是一种完成之道,我们前面已经举到了孔子在评价几个人物的时候,讲令尹子文,只能算得上是“忠”,称不上是“仁”;陈文子也只能算得上是“清”,清高,称不上是“仁”。因为“仁”是心之全德,一个人全面地完成,这样才叫“仁”,因此孔子也不怎么谈。这个呢,我也不太能认同他们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把“利”和“道”,把“利”和“义”对立起来了,在这一点上,宋朝的儒生就不如汉朝的儒生。
    汉儒就说“利者,义之和也”。意思是说,你遵循道义,自然能够达到和谐,那就是最大的利。《易经》号称儒家群经之首,里面经常讲到“利”,“利涉大川”,利怎么样利怎么样,因为儒家讲的“利”,本来不是和道义相对立的,它讲的是符合道义你所获得的一种正当的报酬,这是“义”。一直到孟子的时候,他才把义和利给区分开来,梁惠王跟孟子说,老先生,你那么远地过来,是不是有什么对我们国家有利的?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你干嘛要说利呢?我跟你讲的是仁义,但是仁义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利啊。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大学》里面怎么说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我们一个国家不能够以这种眼前的经济的利益作为我们的根本利益所在,国家的根本利益就在于它有道义,它让老百姓信奉它。
    所以,我认为,孔子并没有否定利的意思。
    在孔子看来,“利”,它和“义”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小人所追求的“利”和君子所追求的“利”,是不一样的,但是君子的“利”,可能不一定能够让小人认可,因为小人他往往只能够看到眼前利益,我们知道,在孔子的口中,小人和君子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道德概念,而只是一个身份的概念,就是一种出身比较卑下的人,受的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也不是坏人,就是这些人,他们只能够认清一些眼前利益,只能够认清一些比较现实的东西。孔子呢,就很少讲这些,更多的愿意给他们讲一个人格上的上进的途径。
    而“命”和“仁”,孔子看起来讲得比较多,其实讲得还是少的,因为孔子很少称许一个人是“仁者”,在他那里是非常难的。因此,我认为,汉儒的解释是最恰当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利”,很少谈“命”,很少谈“仁”,但是他们为什么很少谈“利”呢?因为他有可能会让老百姓光看到一个眼前的“利”,看不到遵循道义的“利”才是真正的“利”。为什么很少讲“命”呢?因为命理是非常地玄妙的,是非常精深的。为什么很少讲“仁”呢?或者说很少去谈论一个人是一个仁者,称许一个人是仁者呢?因为“仁”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达到的目标。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