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当今京剧不能诞生流派的因果


    自徽班进京献艺作为起点开始的京剧,流传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它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成为近代百戏之首。
    其实,京剧早年有一段时期没有准确的剧种名称,依照不同历史时期曾以乱弹、侉戏、二黄、皮黄、京调、京戏、国剧、平剧等称谓冠名。京剧多以“西皮”、“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除了继承了一些昆曲剧目和曲牌也吸收兼唱一些地方戏曲剧目和曲调,影响最深的是京高腔(北京弋腔)、梆子腔、柳子腔、吹腔等。以往的中国地方戏曲诸多曲调基本是因“变”而亡,而京剧却因为敢于变化方能生存至今,这与中国近代历史、政治、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因素。在京剧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从徽调、汉调、昆曲、京高腔(北京弋腔)、梆子腔等剧种中移植改编,舞台表演欲唱腔不断更新变化最终形成了而今的京剧。
    
    张卫东先生在京高腔(弋阳腔)《封神天榜·欢腾》饰姜子牙
    京剧的前代艺人们历来善于集百家之长,取其精华后将其融于一身,在继承地方戏曲的同时勇于思变,敢于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擅于发挥自己的特点,因此诞生了很多个人流派,也是这些流派支撑着京剧的舞台,数百年来形成的前后三鼎甲、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三大名净等局面成为京剧历史上永远的巅峰……
    京剧流派形成的渊源
    我认为目前的京剧不会再诞生新的流派了,也不必要再需要产生新的流派支撑京剧舞台。纵观历史来看京剧发展的艺术根基原本很单薄,这个由徽州潜山调和江夏黄冈调为主组合一起的演唱风格,在清·乾隆末年才在徽州盐商的推动下逐渐占据了北京的市场,借着政治势力迅速发展成国家级的大剧种。这是它因为依托于昆腔、弋阳腔(北京高腔)和北方盛行的梆子腔等地方戏,逐渐演化成包容性极强的综合性剧种;加之其创作方式是以艺人自身为中心,他们在舞台上可以创作自己所表演的人物,自己演绎编排适合自己表演特长的剧本而成突起之势。要是比较而言,彼时的京剧与当今的“二人转”,其发展流行于全国的艺术局面颇为相似。京剧的剧本文学无体不备造就了观众群体形成雅俗共赏的局面,思想内容贴近彼时社会生活,也顺应推动了古诗文风格的曲词转化为白话顺口溜类的文学走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