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当今京剧不能诞生流派的因果(2)


    
    张卫东先生在京剧《状元谱·打侄上坟》中饰演员外陈伯愚
    京剧是在乱世中兴盛起来的,逐渐走向精致文雅理应是自然发展规律。但是,清朝初中叶以来大兴文字狱,文人此时大多不敢再写思想境界深刻的昆曲传奇,而国家对艺人们俚词小唱的监督却比较宽松。雍正元年,清庭规定各地方官员回话一律用北京话,并废除了一千多年的乐籍制度;这两个举措使得全国地方戏蓬勃发展,高雅见长的昆曲逐渐失去了广大观众,而以乱弹为名的徽汉二调逐渐植根于京城,在战胜了京高腔之后从地方戏的基础上依托于昆曲一跃成为雅俗共赏的国家主流戏曲。
    流派称谓考辩
    为什么要把京剧某些有特点的演员表演称之为“派”呢?它的根源是诞生在北京子弟八角鼓中子弟书的习惯性称谓。当年演唱西城调的说书人石玉昆的调子被称为“石派”也叫“石派书”,到后在观众中便把演唱京剧的艺术名家称之为“某派”。后来红极一时的老生名家程长庚,人们公认称他的戏为“程派戏”。然而程长庚在世的时候这一称谓可能并没有形成现实,再有另一位老生名家张二奎的“奎派”也没有在大众面前形成现实,还有老生名家余三胜的“余派”也亦应如此;这三大派的响亮地立派应该是在这三位大师去世前后,由观众到内行们自然而然给命名为“三大派”,也被誉为京剧老生行的源头流派称谓——“三鼎甲”。
    我认为人死了之后由后人命名的京剧流派,都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流派。在创始人死了之后这个流派红,那才算是真正有影响的标准流派,这样的流派才能够延续发展延伸。试看现在当红的流派,多数都是在创始人去世之后得以发扬光大。如果人在活着的时候就标榜自己的戏可以自成一派,那么这个流派肯定长不了。譬如“梅派”的创始人梅兰芳在世时,几乎全中国的京剧旦角学的都是“梅派”,但是自梅兰芳先生去世之后,到现在又当如何呢?一般都是开蒙的学生在学习“梅派”,然而三段五段学成之后就改学“程派”了,而程派就是去世后影响深刻的特点流派……
    流派形成的“因”
    一个流派形成的关键因素不是有多少专业演员继承学习,而是有多少票友认同学习这个流派。只要有票友争相学习的流派才能够得以发扬光大,因为票友对于艺术的追求是尽善尽美的,他们是不贪图名利的。京剧有很多票友的文化水平较高并善于钻研,因此他们的气韵、咬字、唱腔以及表现有书卷气的人物上优于职业演员。纵观京剧的发展史,很多重要流派多是由票友创造的,也有很多流派的创始人是跟随票友学习加工提高的,因此流派的形成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首先,创始人要有文化,要善于学习与钻研。而后,要脱离“三俗”的“本”,需求不为利益驱使的“质”。
    旧时的京剧艺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有着一颗厚德的心,经常不耻下问并向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文人雅士求教。而当代的京剧名演员们有的不过是仅仅能够写一封信的文化水平,却自命不凡的学习一些表层浮躁文化模式索取什么学历文凭,这便导致了固步自封的自我文化意识,其实那些学习的内容都不是有利于京剧需要的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