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解读“圣人”孟子:真实才有伟大


    文/王翔
    
    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谈到国学,离不开圣人诸子,比如孔孟,但是真正了解他们的人并不多。以孟子为例,一听这个名字,很多人荷尔蒙飙升,扬起眉毛说这个难不住我,不就是那个亚圣嘛,他的论战纵横捭阖,口才简直独步天下;孟子讲“仁政”那是有一套的,大约等同于那个时代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
    但我只能说,这样的结论大概是天下人的共识,单靠道听途说就可以获得,并不代表着我们就知道了何为“孟子”或者“亚圣”,因为能称“子”或“圣”的人,大抵是一等一的人物,五百年一遇。
    认识伟大的“子”或“圣”,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时代的远逝,剥夺了我们拥有时间交集的可能性,穿越版的痴人妄说也只能是笑谈臆想,要走进亚圣孟子,还得回到国学原典《孟子》,因为文本解读是一切结论的原点。
    《孟子》里孟子的出场似乎不是很风光,梁惠王——在这本书里他见到的第一位国君是这样向孟子打招呼的:“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这句话一旦说的通俗一些,就彰显了“梁惠王们”的庸俗:老头,听说你大老远来的,一定会给我的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吧?这个梁惠王很坦率,一点也不装,能用“红包”表达的尽量不用语言。第一次面对面,就是这样的尴尬,孟子那可是圣人呀,不管怎样说,这样斯文扫地,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何况,“仁政”功在千秋,利在万世,我告诉你们这些国君诸侯,可是帮你千秋万代,基业永保,干嘛还要这样低三下四?要是孔子在世,道不同不相与谋,说不定回来一场扭头便走的旅行。
    孟子却留下来了,我们替孟子窝火,这跟伟大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
    
    孟子与梁惠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孟子会慢慢的调教这个梁惠王的。
    《寡人之于国》章讲到,终于有一天,梁惠王与孟子谈心,讲到近来一件很费脑筋,也很让自己感伤的事情:“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的大意是:我对国家那没得挑,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比如遭逢天灾,我措施得当,举重若轻。可是为何人在做,天在看,老百姓的数量相比于邻国还是没有增加?
    看看梁惠王这个语气“尽心焉耳矣”,一连用了“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这当中有自我的肯定,有对孟子如何正确认识梁惠王伟大贡献的委婉提示,还有对不谙官场风情一直在沉思不肯点赞的孟子的期待。
    越是这样,孟子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很大,因为梁惠王的逻辑是建立在自己毫无过失而错在天下负我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疑惑就那样的怨天尤人:这百姓的良心哪里去了?我那五星级的执政能力为何得不到承认?
    不仅如此,如果大家懂得梁惠王,回答问题还有风险的。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
    意思是:大王你对打仗情有独钟,那我们就用打仗的事打个比方吧。孟子这句话,交代了梁惠王的底细,这又是一位喜欢穷兵黩武的国君;而且大家如果足够敏感的话,那就自然会有这样的反问:一个喜欢穷兵黩武的人还好意思说自己爱护百姓,难道每次征伐都是死的不是老百姓(当然,春秋时可能战死的是贵族居多)?
    只要稍微一动脑子,“好兵者爱民”这是世间最大的不攻自破的谎言。进而,还会想到,国家最大的灾难绝对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呀。但是如果这样回答,难免最喜欢打仗杀伐的梁惠王翻脸比翻书还快,这次谈话也就成了孟子的临终遗言了。
    怎么回答,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临了!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四两拨千斤,不紧不慢的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提出一个相当应景地问题:春风吹,战鼓擂,短兵相接,有人却不争气地扔掉盔甲倒拖着兵器逃跑。脚力好的一口气百米冲刺,跑了一百步停下,肺活量不足的跑了五十步停下。这时跑了五十步的人看着跑了一百步的人就是一顿秋风扫落叶般的嘲笑,(您以为)跑了五十步的人这样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放到哪里都具备抢答的性质,梁惠王稍微一费脑筋,就按了抢答器: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看这个回答速度与语气,梁惠王满是对试题难度与“走者”的不屑:不可以。跑五十步的人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哪怕在梁惠王眼中,这样的行径都简直为人不齿!
    梁惠王抛了一个眼神给孟子,这思维深度与速度,赶紧点赞呀!哪成想孟子说: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话的意思是很明显,逃跑五十步的人与逃跑一百步的人本质没有区别,都是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同样,治国能力半斤的人与执政能力八两(古时一斤十六两)本质没有区别。按照这个道理,你自认为五星级的理政能力其实和周边的国君没有区别,但是你却想获得更多的民心或者百姓。如果不用无耻这样的刻薄语言,优美而艺术地表达就是——这真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此刻,梁惠王极有可能会沉默,因为按照古书上的记载,梁惠王没有了下文。孟子用一个抢答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关键的是,梁惠王明白孟子所说的都是事实,比如“王好战”的特殊癖好,比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国情,再比如我只和你谈大同社会,王道乐土的初级阶段等。
    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即兴发挥出来的类比,让我们感到了孟子强大的逻辑能力与应变速度,也感觉到了孟子在棘手的问题、难缠的对手面前展示出的论辩技巧!能在刹那能将对手打的哑火,还能“引君入彀”,让对手在深刻的反思之后毫无怨言,恐怕所有的读者都异常的快意于这次成功的突围!
    不过,别忘了孟夫子人艰不拆哦,没有点破哟!
    
    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