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圣人”孟子:真实才有伟大(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27 章黄国学 王翔 参加讨论
三 孟子这样的胜利有很多。他见到了疆土更加辽阔,GDP更大的齐国国君齐宣王。这位国君开门见山地说自己是一个“三好学生”:“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那语气真叫一个坦诚!但是孟子把自己行仁政的理想讲给他听的时候,一次谈话已经因为主动抢答而两次掉进孟子所设的论战圈套里边的齐宣王玩起了太极,装起糊涂,就是不肯实行仁政。 《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一段精彩对话: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齐宣王不肯实行仁政,借口就是我还有更大的追求,也就是“大欲”。但是你问我“大欲”是什么,我就不告诉你,你能奈我何?这种“滚刀肉”比梁惠王的“混不吝”似乎更难对付。结果孟子采用了精彩的“扫雷战术”——也就是排除法,是为美食?是为时装?是为声色?是为贴身服务?是为供给享乐?一个三好君王的所有口味与生活尺度都考虑进来。结果非常肯定地齐宣王大声说:都不是。 结果,答案就倒逼出来。一个国君所能喜欢做的、能做的其他项目被否定,剩下的那个正确答案自然是开疆拓土,称霸天下。有了答案,不说明这个答案的危害,就会“王道”不行,“霸道”横行,孟子讲了一个成语——缘木求鱼,这个类比简明生动,又讲了一个邹楚相争的假设,供齐宣王自己参考。孟子的心好累! 能在一场论战中,如此步步紧逼,处处围城,引启结合,着实不易,这位亚圣为了他的王道与仁政思想,蛮拼的,蛮拼的,蛮拼的。所以后人说起孟子,先不说他思想何其伟大,就单凭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呈现出的这种自信与浩然正气,智慧与论辩天赋就无比折服,因为大家都看到了理想的锋芒,璀璨无比。 孟子见梁惠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 但是,如果把这种论战技巧的高妙这当做孟子的伟大,难免低幼了,也不能把孟子与战国时那些巧舌如簧的纵横家区别开来。 真的伟大恰恰在孟子的论战技巧的背后——那些真实的尴尬与困窘。 列位看官,我们看到了孟子潇洒,甚至“跋扈”的一面,但是谁人看到这一幕幕背后的酸楚与艰辛? 我们还记得当时面对梁惠王好不礼貌的称谓“叟”,孟子选择了留下来;当他发现了梁惠王其实执政能力不过接近及格线,而且证据确凿的时候,孟子不是一鼓作气将死梁惠王,而且循循善诱,颇有耐心。这让我们很多热血青年抱打不平,要是换了我们,一定让梁惠王好看! 但是,有谁想过在这个世界上,离开比留下更容易,意气用事就可以;快意比隐忍更容易,荷尔蒙一攀升,直接引爆就可以。不过,走了之后,快意之后呢?成大事者,单凭意气鲜有成功者。换句话,没有这份隐忍,不肯委屈自己,是无法成事的。 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面对齐宣王的时候,孟子简直是上演了三进三退的悲情大戏,孟子在逻辑上三次引君入彀,酣畅淋漓,无一失手。 然而,认真的读者会发现,明明是齐宣王没有资格与齐桓晋文相提并论,孟子也不愿谈及齐桓晋文的“霸道”,但是孟子还是委婉的提醒齐宣王世间还有“王道”;明明知道吝啬小气的齐宣王很难爱民行仁政,但孟子还是借齐宣王在祭祀时用羊代替了牛这个事件,大赞齐宣王是极富爱心的好青年,替齐宣王掩藏了本质吝啬这个秘密;明明知道齐宣王不愿行仁政,还是用了“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样的话。替一个装睡的人打圆场,是一场感人的退避三舍。 我一直在疑惑:难道孟子的学生在旁边看着,他们会不会很沮丧甚至无地自容:夫子的浩然正气呢?夫子的伟大与不挠呢? 孟子这样做当然有自己的理由,因为心中还有“仁政”“王道乐土”的理想,断然不能因为意气用事就荒废了理想。孟子的理想,一如所有伟大的理想,只要他是先驱,就会碰到很多真实的尴尬,遭遇很多世俗乃至鄙夷的挑衅,更不谈不上一帆风顺,所向披靡。这种在理想面前的自我委曲,你可以说它不刚猛,但是无法否认它充满了一种韧性的坚强。 如果你还不能足够感动,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孟子的理想如果实现了,谁是最大受益者?为了这个理想,谁又是最大受害者?成则天下幸,败则一人苦。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天下人而委屈了自己,这难道不比为了自己而委屈自己,或者为了自己都不能委屈自己更高尚,更有一种自我牺牲的悲壮吗?这大概就是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吧!即使愚钝如我,对“圣人”这个大写的词汇也感到了一种仰望的冲动。 所以,孟子的伟大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他的理想快意呈现的方式,一是他的理想真实呈现的部分。前者因为后者而有了真实与伟大的感觉。 孟子有一段话,曾经让我们很苦恼,因为上中学的时候很多测试都要检查,那段话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恐怕真正能读懂这段话的还是孟子本人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然而这样的孟子是很易让人接受与敬仰的,所以,依我看,真正的国学,如果没有走进文本的这种耐心,只有圣益圣,愚益愚的惨状,而我们更在诸子圣人门墙之外万里之遥的地方。 转自腾讯儒学合作媒体——“章黄国学”微信公众号(ID:zhanghuangguoxue),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