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南北方位与国运:从周易看中国历代兴衰


    
    周易(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国的南北方位,南自然包含着东,北自然包含着西,前人已有定论。
    为什么中国历史在政治上往往北方较之南方占据优势?为什么历代国都大多建在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黄河长江流域“为最能举事之地”仅仅是因为它易攻易守吗?
    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有趣的问题,即中国的南北方位与王朝的强弱和兴亡有关。固然可以提出地理方面的解释,古人更喜欢从周易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来解释。
    首先提出中国南北方位与政治强弱有关的当属西汉司马迁。
    司马迁在分析总结了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政权交替的历史与地理方位有关之后,得出了“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结论,并且认为之所以如此,是与阴阳五行相关。
    东方属木,木为春,春天主生发,东方木生南方火,火为夏,夏天主长大,所以用于人事就是“作事者必于东南”。西方属金为秋,秋天为成熟的季节,西方金生北方水,北方主冬,冬为收藏的季节,所以以人事论则“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河图与洛书
    先不论仅仅依据五行理论是否能全面恰当地解析这一问题,至少司马迁作出的“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结论,却是符合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政权交替的历史事实的。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还提出中国东南为阳、西北为阴的观点,班固在《汉书·天文志》中引用了司马迁的这一论述,但只得出了秦、晋好用兵的结论,不如“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更符合历史事实。
    司马迁已经发现了中国南北地理方位与政治强弱有关,并企图用阴阳和五行理论加以解释这个问题,这是值得后人重视的。
    晋代关朗也对中国南北方位的有关问题作过论述。关朗于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应同州刺史王彦之请,筮占晋朝百年大运,得《夬》之《革》卦。
    关朗说辛丑年有一个人出身于布衣而定天下,必定出于西北,论述道:“夫平大乱未可以文治,必须以武定。且西北用武之国也。且东南之俗,其弊也剽,西北之俗,其兴也勃。况东南,中国之旧主也,中国之废久矣,天之所废,孰能兴之?”
    关朗所说辛丑岁有恭俭有为之主统一天下,应验杨坚于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岁次辛丑,废掉北周静帝,建立隋朝。杨坚称帝后,经过九年的自强和征战先后灭掉南朝的梁、陈,于公元581年统一全国。
    北周是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政权仍然以长安为都城。关朗预测统一天下的恭俭之主必在西北兴起是说对了。
    为什么统一天下的恭俭之主起于西北而不在东南?关朗分析说,平定大乱结束分裂“必须以武定”,西北为“用武之国”,西北之民勇猛善于暴发,利于以武力平定天下,而东南之民伎巧轻浮不善于打仗。
    关朗对中国东南和西北方位的论述与司马迁有所不同。不过,关朗也指出了中国的西北方位是统一天下结束分裂的有为之主发迹的地方,这一认识与司马迁是相同的。
    
    易经八卦
    宋朝李纲对中国的南北方位问题也有论述。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做了金国的俘虏。公元1127年5月,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建立南宋政权。由于金兵不断南侵和朝内主和派作祟,赵构以巡幸为名打算继续南迁。
    在此背景下,由兵部侍郎升为宰相的李纲对赵构说:“天下形势,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又次之。今宜以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为东都,各命守臣葺城池,治官室,积糗粮,收备巡幸。”
    并明确指出:“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
    李纲总结历史经验,发现了中国历史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凡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就可以从而控制中原而占有东南,统一天下,反之,起于东南则不能控制中原,更不能从而占据西北。李纲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精兵健马皆在西北的缘故。这与关朗西北为用武之国的说法相同。
    司马迁论述了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政权皆起自西北的史实,而西晋以后的史实也证实了这一问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