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物质生产 >

古代丝绸品种之罗


    
    罗是质地轻薄,经纱互相绞缠后呈网状孔的丝织物。商代出土的罗织物残片,证明中国在3000年前已开始生产罗。秦汉以后,罗织物日臻精美,成为流行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绫纹花罗,织造方法极为复杂,反映了汉代罗织物织造技术的水平。唐代罗多为花罗,如贡品中的单丝罗、瓜子罗、孔雀罗、宝花罗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白地绿花罗,织制得极为精致,是唐代花罗中的精品。到了宋代,罗织物更是盛极一时,需求量大增。仅仅是润州(镇江)官方设置的“纱罗务”,每年生产的贡罗就达10万匹以上。此外,成都的大花罗,蜀州的春罗、单丝罗、婺〔wu务〕州的暗花罗、含春罗、红边贡罗和东阳花罗,越州的越罗,都精美异常,在全国享有盛名。
    
    图1 通体扭绞罗
    
    图2 不通体纽绞罗结构图
    罗织物的组织结构较为奇特,它不是靠互相平行的经纱,通过经纬交织来形成组织。而是靠互不平行的地经和绞经,有规律地绞转后与纬线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纹状组织和外观。从织物表面看也没有纵横的条纹。古代的罗织物分为通体扭绞(图1)和不通体扭绞(图2)两大类,前者多半用四根经线为一组织造,没有筘〔kou扣〕路。后者多半用二根经线为一组织造,显现筘路(详见罗织机)。由于通体扭绞的罗织造时不用筘,工艺较复杂,产量也较低,明清以后逐渐消失。不通体扭绞的罗却因织作方法比较简便,生产效率较高,售价便宜而在明代以后大为流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