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物质生产 >

明清时期的造纸技术(一)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王朝(公元1368—1644年)。明朝共277年,1644年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推翻。但不久满族贵族集团在汉族大地主势力支持下取得全国政权,建立清王朝(公元1644—191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清时期共544年,是传统造纸技术史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之为集大成阶段。明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比宋代发达,从整个科学技术史角度看,明代也是个总结性发展阶段。在造纸技术史领域内同样如此。这个阶段在造纸原料、技术、设备和加工等方面都集历史上的大成,纸的产量、质量、用途和产地也都比过去任何时期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同时还出现专门论述造纸技术的插图本专著,为前代所未见。随着中外交流的紧密,中国精工细作的纸、纸制品及加工技术继续传至国外。清末,中国又从西方引入机器造纸技术,从而在造纸技术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明清时期中国传统造纸技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但也随着清朝封建统治的衰落而进入低谷。我们对中国造纸技术史的考察也至此为止。清以后进入近代、现代发展阶段,当另行研究。
    明清时的造纸槽坊大多分布在南方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广东和四川次之;北方以陕西、山西、河北等省为主。原料有竹、麻、皮料和稻草等,其中竹纸产量占首位,南方各省盛产竹材,因此近山区也多造竹纸。皮纸多用作书画或印刷书籍,麻纸产量比率逐渐变小。明清时皖南特产的“宣纸”为一时之甲,其原料主要是青檀皮,这是一种榆科青檀属的中国特产落叶乔木,取其枝条韧皮造纸。古人多误以为楮,近人多误以为桑。竹纸中以江西、福建的“连史”、“毛边”最为普遍,多用于印各种书籍。麻纸主要产于北方各省,产量不大;皮纸南北各地都有,产量居第二位;稻麦杆纸用于造次纸、包装纸、火纸(迷信纸)或作纸板。关于明代造纸的一般情况,在明人著作中多有提及,如屠隆在《考槃余事》卷二《纸笺》中说,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在江西南昌附近的西山设官局造纸,“最厚大而好者曰连七、曰观音纸。有奏本纸出江西铅山,有榜纸出浙之常山、直隶庐州英山(今安徽)。有小笺纸出江西临川,有大笺纸出浙之上虞。今之大内(宫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五色大帘纸。有白笺坚厚如板,两面砑光如玉洁白。有印金五色花笺,有磁青纸如缎素,坚韧可宝。近日吴中无纹洒金笺纸为佳,松江潭笺不用粉造,以荆州(今湖北)连纸褙后砑光、用蜡打各色花鸟,坚滑可类宋纸。新安仿造宋藏经纸亦佳,有旧裱画卷绵纸(皮纸)作画甚佳,有则宜收藏之”。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卷七论明代各地纸时也说:“国朝连七、观音、奏本、榜纸俱佳,惟大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坚厚如板,而砑光如白玉。有印金花五色笺,有青纸如缎素,俱可宝。近吴中洒金笺、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今安徽)连四〔纸〕最佳。”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物理小识》卷八亦称:“永乐于江西造连七纸,奏本〔纸〕出铅山,榜纸出浙之常山、庐(州)之英山。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造素馨纸,印有洒金笺、五色粉笺、磁青蜡笺。此外,(仿)薛涛笺则矾潢云母粉者。……松江潭笺或仿宋藏经纸,渍荆州连岌褙蜡砑者也。宣德(年)陈清欵白楮纸俱可揭三四张,声和而有穰。其桑皮者牙色,矾光可书。今则棉(皮纸)推兴国、泾县。敝邑桐城浮山左亦抄楮皮结香纸,邵建则竹纸、顺昌纸,柬纸则广信(今上饶)为佳,即奏本纸也。”由此可见明代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所造各种高质量本色纸及加工纸,除作商品流通外,还作为贡品供宫廷御用及各部公用。在王宗沐(公元1523—1591年)撰修《江西大志》中列举江西抄造的28种纸,归纳起来不外厚重榜纸、薄的开化纸、毛边纸、绵连纸、中夹纸、奏本纸、油纸、藤皮纸、玉版纸、勘合纸及各种色纸,原料为竹、楮等。
    关于内府对上述用纸的用量及纸价,可从沈榜的《宛署杂记》中得知其详。作者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京师顺天府宛平县令,根据档册写成此书,记载明朝廷用纸情况。卷十五载遇重修《大明会典》,用中夹纸2500张,价37.5两银;大呈文纸4000张,价16两银;连七纸11600张,费9.28两银。又载1592年大呈文纸每100张值3.5钱,连七纸每100张6.5分银,毛边纸每100张六钱,碗红纸五张一钱。又载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乡试用纸,有御览纸690张,表纸11360张,中呈文纸11650张,刚连纸37300张,白榜纸80张,红黄榜纸60张等。与当时其他物品时价比较,香油50斤一两银,麻布10匹价1.8两,烧酒两瓶银一钱,铁钉五斤价一钱,则抬连纸2000张相当一匹麻布,50张毛边纸相当15斤铁钉或六瓶烧酒,大呈文纸50张可买一斤香油。总的说来,明代纸的价格并不算高,因此广用于民间。清初因战乱造纸业一度遭破坏,但康熙、乾隆时期开始回升,传统名牌纸及加工纸又恢复生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此后基本上没有新的进展。
    明清时纸的用途像宋元时期那样多种多样,但消耗量有增无减,主要用于书画、文书、印刷、包装及宗教方面。纸币在此期间发行量更大。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用桑皮纸,一度以纸币向官员发薪俸。明清时流行的壁纸此处值得一提。壁纸即糊墙用艺术加工纸,一般染成不同颜色,绘以图画,或印上彩色图案,作室内装饰,有时还用粉笺,从内府到民居普遍流行,消耗量相当大。前述《宛署杂记》卷十三一十四载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糊窗、糊墙用栾纸8刀(800张)价4.8钱银,相当于10瓶烧酒价钱,并不太贵,故民乐为之。李渔(公元1611—1679年)《闲情偶寄》还记载独特的壁纸制法。先用酱色纸一层糊墙作底,再用豆绿云母笺用手撕成不同形状的小块贴于酱色纸上,留出底缝,则“满屋皆水裂碎纹,有如哥窑美器。其块之大者亦可题诗作画,置于零星小块之间”。明清故宫中今可见17—18世纪的各种壁纸,多为粉笺,印以彩色花鸟图案,美观大方。有的还套印银白色云母粉图案。清代更有砑花五色壁纸。明清壁纸传入欧洲产生很大影响。美国学者享特说早在1550年西班牙及荷兰商人就从中国进口壁纸。1638年德国法兰克福仿制过中国花鸟图案的金银色纸,以代替原来悬在墙上的昂贵的羊皮画。1688年法国人以中国壁纸为范本大量仿制,装饰于室内。
    清代时还研制出纸砚及纸萧。邱菽园(公元1874—1941年)《菽园杂谈》卷一说贵州以纸作砚,用之历久不变,浙江余杭蔡冶山得纸杯注酒,不渗不漏。邓之诚(公元1887—1960年)《骨董琐记》卷一也提到浙江海宁北寺巷有程姓者,以石沙和漆制成纸砚,色与端溪龙尾石砚无异,“且历久不敝(破),艺林珍之”。这里指出纸砚不是只以纸为之,而是将纸与细石沙及漆粘合制成。但盛酒的纸杯则以厚纸制成,外涂以漆,并绘出美观图案。《骨董琐记》还提到福建开元寺前有卷纸为箫者,周亮工(公元1612—1672年)得之,“色如黄玉,扣之铿然,以试善箫者,无不称善”,其所发出的乐声甚至比竹箫还动听。用纸做成有严格要求的吹奏乐器,真是别具匠心。郎瑛(公元1487—1566年)《七修类稿》卷二十二还提到纸风筝:“春之风自下而升上,纸鸢因之以起。”清代束纸风筝广泛流行民间。风筝由来已久,早期的风筝以竹条扎成外架,糊上丝绸,后以纸代之。应当说纸风筝在明清以前已有,只是这时更为普遍,这种民间游戏后来也传到国外。明清时纸制面具、脸谱也颇流行,多用于节日或宗教仪式中。总之,纸制品已广泛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