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物质生产 >

古代农业:抑此促彼,为我所用


    
    提高农业生物的生产能力非仅育种一途。农业生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各个不同的生长部位和生长时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巧妙地利用这种关系,就可以按照人类的需要控制它的发展方向,提高它的生产能力。
    《氾胜之书》曾推荐秋天锄麦后,拖着棘柴耙耧,把土壅在麦根上的办法,还引用了“子欲富,黄金覆”的农谚。这既有保墒保暖的作用,也是为了抑制小麦的冬前生长。因为人们认识到小麦冬前过旺,会影响明春小麦返青后的生长,现在北方农村还有“麦无两旺”的说法。《齐民要术》中记载有“嫁枣法”和“枣树振狂花法”。前者是用斧背疏疏落落地敲击树干,使树干韧皮部局部受伤,阻止部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向下输送,使更多的有机物留在上部供应枝条结果,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林擒、李树等也用类似方法。现代果树生产中的环剥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后者是在大蚕入簇的时候,用木棍打击枝条,振落过多的花朵,既可确保坐果率和使果实变大,又可起辅助授粉作用。这种方法在华北农村一直沿用至今,而现代果树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疏花疏果技术,亦与此有渊源关系。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瓜类的摘心掐蔓,棉花的打顶整枝,桑、茶、果树的修剪整形,与此相似,都是利用作物生长各阶段、各部位的相互关联,抑此促彼,而为我所用的。
    动物生产中也有类似的方法。如宋代文献中载有用人工强制换羽控制鹅产卵时间的方法。因为夏天太热,不好抱窝,这时拔去鹅两翅的12根翮[he 河]羽,鹅就停止产蛋,把产蛋期延至八月。我国古代提高畜禽生产能力的另一项特殊成就是阉割术的广泛应用。它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有反映阉猪、骟〔shan扇〕马的象形字。《夏小正》和《周礼》都有骟马的记载,叫作“攻驹”或“攻特”。《说文解字》中收有分别表示经过阉割的马(騬〔cheng成〕)、牛(“犗”〔jie介〕、“犍”〔jian艰〕)、猪(“豮”〔fen 坟〕)、羊(“羠”〔yi移〕)、犬(“猗”〔yi 依〕)的专字。以后又出现了表示阉鸡术的专称——鏾〔xian献〕。摘取性腺(包括睾丸和卵巢)后的畜禽,失去了生殖能力,但性情温顺,易于育肥和役使。阉割术既是选择种畜时汰劣留壮的一种手段,又是提高畜禽生产能力巧妙而经济的方法。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高超的阉割术,汉代画像砖中就有胡人阉牛的形象。蒙古人则把留作种马外的公马全部骟了,这是与选留良种相结合的措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