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苗寨羌笛,传承人何处觅?


    
    王兴书和朱兴奎正在吹羌笛。
    52岁的王兴书拿着羌笛,吹奏起来。旋律中带着焦虑、忧伤。这正代表了他现在的心情。他说,如今,羌笛正面临着失传境地。
    安顺会吹羌笛的人不到30人,他们大多已经老了。
    羌笛诞生在古老苗寨
    从安顺市区出发,乘车一个半小时就到达了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离该镇4公里的地方就是古老而神秘的苗寨——巴身小(音lāng)。
    巴身小位于一片崇山之中,这里居住着400余位蒙正苗族同胞,他们自称夜郎后裔。
    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村民王兴书说,从祖辈流传下来的说法是,他们的族人在战争失败后逃到了此处,祖先创造了“身小”字,目的就是不让敌人找到他们。“字典里面查不到这个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主要就是不让敌人发现。”
    这个神秘古老的苗寨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一种他们独有的乐器也流传下来,这种乐器就是羌笛。其它地区没人会吹羌笛,他们的邻村也不会。
    羌笛看上去是两根笛子组成,总共有16个孔:每根前面有7个,后面有1个。
    演变从武器到乐器
    王兴书称,实际上,在很久以前,羌笛还不是乐器,而是一种武器。
    “可以立即将人杀死!”他说,他们的祖先把能够致命的东西含在嘴里,然后,通过管子吹出去,能够近距离对敌人造成伤害。
    而之所以要用两根管子,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加杀伤力和准确性。据历史资料显示,这支苗族身上充满了战争的烙印,而他们制作杀伤力极大的武器也是迫不得已的自保。
    寨子里另一位羌笛吹奏者朱兴奎则称,以前,祖先并非用竹管作为武器,而是用的铜管,使用竹管也是后来演变而成的。
    朱兴奎认为,羌笛从武器变成乐器主要是因为,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后来,再加以改良后,就变成了乐器。“以前没名字,后来取名羌笛。”
    音律上千种旋律充满哀伤
    如今,王兴书和朱兴奎的脑袋里,记着上千种羌笛的旋律。
    王兴书告诉贵州都市报记者,这些旋律没有文字记载,而是通过口口相传记录下来的。这些旋律大多充满着哀伤,他们讲述着各种故事,比如“亲人你在哪里,我好想你”、“我们的战争失败了”等。
    王兴书称,祖先们在战争失败、逃亡到巴身小后,就只有通过吹奏羌笛来传递对家人的思念,因此,几乎所有的旋律都是哀伤和焦虑的。
    寨里的村民们吹奏羌笛通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每天晚上12点,大家坐在家门口吹,旋律在大山里面回旋。”朱兴奎说,一直到现在,他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都会深夜起来,坐在家门口,对着漆黑的大山,用羌笛表达自己的心情。
    传承旋律恐成“绝唱”
    在巴身小,王兴书和朱兴奎是羌笛传承的推动者。
    据了解,羌笛制作材料主要是竹子,它的要求是直径不到3厘米,竹子长度必须达40公分,中间没有竹节。
    符合条件的只有黑竹。王兴书说,以往,他们都是到深山去找黑竹,但现在则是将黑竹种在了寨子里。然而,即便如此,学习羌笛的人也越来越少。
    “以前全寨90%都会吹,现在不到30人。”他说,巴身小总共有400余名村民,会吹者大多正步入老年。
    他分析说,大家不再吹的原因在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而羌笛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王兴书和朱兴奎年轻的时候,他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夜深人静时,全寨人都坐在自家门口,吹着羌笛,各种忧伤的声音回荡在山谷中。
    如今,这样的画面再也没有了。“可能要不了多久就失传了吧。”王兴书显得心痛地说。(周强)
    来源:贵州都市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