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民乐不靠“盛装”靠“内功”


    引语:在内地民乐市场萎缩,演出日见稀少的同时,不少演出团体有这样那样的抱怨,更有不少人寄希望于“少女组合”“盛装民乐”。日前,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惠昌率领该团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亮相,令观众耳目一新,也让众多专家学者和作曲家由衷赞叹——
    
    香港中乐团演出剧照
    民乐不靠“盛装”靠“内功”
    一袭青衫,温文尔雅。香港中乐团首席指挥阎惠昌面向观众,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仿佛朋友自远方来。1月26日和27日,在国家大剧院,香港中乐团两天两套曲目,从刘文金、赵咏山编曲的古曲《十面埋伏》、赵季平的《忆》、郭文景的《阿佤山》,到吴大江的《缘》和程大兆的《乐队协奏曲》;从山西民间吹打乐《大得胜》,到彭修文《幻想曲 秦-兵马俑》,观众的掌声一阵比一阵热烈,乐团返场演奏了由观众现场投票选出的3首小品,在阎惠昌的指挥下,所有观众手持小小拨浪鼓,加入到演奏当中,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只是香港中乐团无数次精彩演出中的一次。有着30年历史的香港中乐团以85人的大规模民乐编制,以高品质的演奏水准,以丰富多样的演奏曲目,以千变万化的演出形式,遍演北京、上海、东京、维也纳、悉尼、巴黎、伦敦、慕尼黑等50多个重要城市和著名音乐厅,奠定了乐团的地位,赢得了广泛赞誉。
    这是一支敬业、进取、专业、规范的民乐团,更是一支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民乐团,向香港、内地和世界各国的观众传播着中国民乐。仅以2006年音乐季为例,香港中乐团共推出37套69场不同形式与主题的音乐,122场外展演出,13场外访音乐会,完成了两个专题器乐节(第四届香港鼓乐节及香港古筝节)的演出。
    在内地举步维艰的民乐,为什么在香港中乐团却大放异彩?
    3000部作品中1700部委约委编
    香港中乐团在发展之初也同样面临着大型民乐作品极度缺乏的窘状。没有作品,就不可能生存。因此,香港中乐团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方面广泛学习,逐步积累曲目,一方面开始征求新作品,并确立了委约作曲家创作、编曲的制度。1997年,阎惠昌出任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时做过一个统计,香港中乐团有编号的乐谱已达3000多部,也就是说20年里平均每年要演奏150多首新创乐曲。而直至今日,由香港中乐团委约、委编的作品达1700多部,这使任何一个乐团都无法望其项背。
    著名作曲家王宁深有感触:“在香港中乐团,你能真正感受到作曲家是上帝!”尊重原创、尊重作曲家,是香港中乐团能够获得一大批优秀作曲家大力支持的重要原因。就在这次北京演出之前,王宁改动了几个小节,已经完成排练的乐团再次排练,力求尽善尽美。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与之合作过的每一位作曲家。
    尽管这些委约、委编的作品水平不一,但有了如此庞大的曲目库,香港中乐团从中精选演出曲目就不成问题了。阎惠昌要求乐团每年必须演出25套音乐会曲目,每一台音乐会都不允许曲目重复,这使得香港中乐团每年演出的曲目达100多首。
    更为重要的是,委约、委编制度不仅吸引了香港、内地甚至世界各国的优秀作曲家为中国民族音乐而创作,更影响了一大批香港、内地的青年学子将现代作曲观念、意识和技法引入创作中,大大扩展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也极大地活跃了香港的音乐创作环境。
    传统与创新结合不停留在嘴上
    毋庸讳言,传统与现代结合早已成为内地不少乐团的口头禅。特别是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一时间仿效者众,以为民乐创新改革、寻求观众的出路就在于“盛装”“组合”。
    身处国际化大都市的香港中乐团没有把改革创新停留在口头上,从乐队编制到曲目建设,从乐器改革到演奏技巧,从舞台风格到服装形象,始终坚持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立足香港,放眼世界”,形成了中西交融、传统与现代共融的个性风格。
    香港中乐团的委约制度在给予作曲家以充分的自由和空间的同时,从来都是目标明确,创新意识强烈。从古曲经典的改编,到现代技法的引入,打破西方技法的固有思维,发挥中国乐器的独特个性,追求不同乐器组合的色彩变化。如程大兆的《乐队协奏曲》,将中国古老的编钟、编磬与象征西方音乐的管风琴“和鸣”,刻意构建出现代香港的音乐形象。他们还参与大型民族舞剧演出,为话剧配乐演出,结合传统粤剧、舞蹈、书法、绘画、文学、茶艺、花道、禅学演绎跨媒体、跨文化的音乐会,这些音乐会,丰富了中乐团的艺术形象。
    坚守传统,是香港中乐团的艺术理念。85人的乐队编制一直没有采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而是以革胡和低音革胡获得丰富的低音效果,整台演出都采用中国民族乐器的组合,不仅给人视觉上的统一美感,更使民族乐团的建制具有完整性。
    坚守传统,但决不固步自封。乐器改革,是香港中乐团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一方面他们本着环保的理念,以环保皮膜材料代替原来的蟒蛇皮;另一方面从改造胡琴共鸣箱结构入手,力求丰富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香港中乐团的乐器改革得到了文化部科教司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肯定。
    民乐的创新不在于包装,不在于西化。香港中乐团还从舞台风格、服装设计、节目单印制等每一个细节入手,将民乐带入现代,又保持民族的、传统的韵味,成为真正意义上观众喜爱的音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给入场的观众每人发一个拨浪鼓,让观众投票选出最喜爱的小品音乐,现场解说音乐会的曲目、乐队乐器,作曲家赵季平赞赏香港中乐团在北京的演出极具亲和力,指挥阎惠昌与观众互动同乐的亲民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正是阎惠昌及香港中乐团一直坚持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办团理念。
    这些年来,香港中乐团在其本土进行了系列性的教育扩展活动,到学校和社区举办音乐会,举办大型器乐节,相继成立了儿童中乐团、少年中乐团和乐器班,大力培养民乐观众,普及民乐文化,为香港中乐团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们还举办大型演出活动,2001年近千名乐手演奏二胡“千弦齐鸣”,2003年举办香港鼓乐节,3000多人击鼓活动创下纪录。这些大型社会性活动,不仅让参与者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培养了兴趣,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香港广泛宣传了中国文化精神,向世界介绍中国,同时更极大地提高了香港中乐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曲家杨青认为,本应归属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在香港由中乐团这样的表演团体自觉承担并做得非常到位。他们的办团方向、委约制度、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内地的民乐团体深思。
    在香港黄金地段邻近中环街市皇后大道中,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竖着一块巨型广告牌——“香港音乐文化大使香港中乐团”。巨额的广告费用分文不付,这是广告牌业主无条件赞助中乐团的。它实际上代表了香港社会各界对香港中乐团的广泛认同。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的民乐抱负,他们的管理水平,他们一丝不苟,三十年如一日,成就了香港中乐团今天的地位。
    和香港中乐团相比,内地的诸多民乐团体,与其抱怨,不如将他们的经验拿来借鉴与深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