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子长唢呐 回味绵长


    
    资料图片
    □朱维平
    唢呐,就是那种吹出声音来呜呜哇哇的小喇叭,我一向不太喜欢它。觉得它那尖细的高音格外刺耳,悲伤的曲调过于凄凉,似乎这种乐器应列入呕哑嘲哳之列。所以,每有唢呐响起时,我便躲得远远的。
    走进黄土高原上的子长,热情的主人请我听了三次唢呐。
    第一次是在子长县城内的开元广场上听唢呐专场演出,锣鼓敲起来,红绸舞起来时,浑厚的唢呐声也响了起来。我心头一震,怀疑耳朵听错了,怎么和我记忆中的高音不太一样。再仔细一看,原来子长唢呐杆长碗大,所以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悍实,热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宏大,透气力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广场舞台上演奏的曲子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听着听着,我仿佛找到了今夜闻君唢呐曲,如听仙乐耳暂明一般的感觉。
    第二次是在子长县李家岔镇石家湾海拔1527米的高柏山上的山丹丹园中,山丹丹花因其外形火红奔放,惹人喜爱,被陕北人誉为“爱情之花”。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山丹丹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延安的象征,陕北的象征。如今,性情如山丹丹花一样火热的子长人在高柏山上人工建造了一片山丹丹花海,虽然还没到花儿盛开的季节,但山岗上星星点点火红的花瓣已经足够吸引爱美的女士和摄影爱好者了。就在这时,我听见高亢的唢呐声响起,见一支9人的唢呐队伍从山丹丹花丛中走来,两长两短4支唢呐在大小4对金钹的伴奏下,头扎白羊肚毛巾,身着仿制老羊皮袄的汉子吹出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道出了子长人对于山丹丹花的特殊情愫。这声音在蓝天白云下的黄土高坡回荡,我真的被震撼了。
    第三次是在子长人举办的告别自助晚餐上,正当宾主之间就着简单菜肴和陕北小吃以茶代酒相互道别之际,席间走出一位约摸60岁的高个子,子长县委宣传部的朋友介绍,他是当地有名的中国吹歌大王、子长唢呐传承人焦养亮。焦养亮来到我身旁3米远处拿出唢呐先后用鼻子和嘴演奏了两首陕北民歌,吹到兴头上还边吹边扭起了秧歌。
    这一回,我完全没有了听到唢呐就想躲得远远的感觉,而是几乎零距离地欣赏了他的演奏,当满餐厅里掌声响起的时候,我也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再来一个。”
    神奇的子长唢呐完全让我改变了对这种乐器的认识。
    进一步采访得知,子长唢呐是陕北子长县古老的汉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小喇叭声音洪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寄托着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近些年,子长唢呐从陕北的山山水水吹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2009年,子长唢呐应邀远赴英国参加了第60届爱丁堡军乐节的演出;2011年,子长唢呐又远赴俄罗斯参加莫斯科国际军乐节的表演;2013年,子长唢呐表演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2014年春节,子长唢呐亮相中央电视台……每一次子长唢呐的精彩亮相,都有“掌门人”焦养亮的参与和付出。
    子长唢呐的真正艺术成就与价值,就在于它根植于深厚的黄土地,来自于广袤的乡村民间,完全是农民自己的创意和情感的宣泄与表达。在艺术的海洋里,它如同一朵争奇斗艳的山丹丹花,光彩照人,鲜艳夺目。
    子长唢呐,真个令人回味绵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