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口弦传承难 天籁之音悄然远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30 四川日报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四川日报网(俄木尔坡 记者 何勤华)从熔铸好的黄铜板上切下黄铜片,放在小枕墩上,左手拿住黄铜片的一端,右手轮起小铁锤。手起手落,发生一声声脆响。美姑县拉木阿觉乡拉达村村民的的阿哈制作口弦的技术十分熟练。约十五分钟,一片口弦簧片制作好了,的的阿哈试了试音,“会口弦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 口弦,一种彝族特有的民间乐器。彝族口弦能弹奏出天籁之音,彝族有谚语:“口弦是治疗思念母亲的良药,笛子是医治怀念父亲的良方。” 而今,在彝家山寨,会弹吹奏彝族口弦的人越来越少,会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彝族口弦如何传承下去,成为一个难题。 的的阿哈制作口弦。俄木尔坡 摄 的的阿哈试音。俄木尔坡 摄 的的阿哈制作的口弦。俄木尔坡 摄 没落的口弦村 从美姑县城沿美姑河而下,一个半小时后来到拉达村。村庄坐落在美姑峰山脚下,是一个典型的彝族传统村落。 十几年前,制作口弦是村里的一项特产,是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全村10岁以上的男性村民几乎都会制作口弦,拉达村因此被称为“口弦村”。可如今,会弹口弦的人少了,买口弦的人少了,愿意制作口弦的人也少了。 46岁的石初是拉达村村主任。15年前,他也是一名口弦制作人。“当时,一天可以制作10-15副口弦。”石初说,按一副口弦1-1.5元的价格出售,一天收入15-2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五六百元,在当时这算是不错的收入。 说起现在是否还制作口弦时,石初有些尴尬地说,做是会做,只是好久没做了,手不太灵活了,工具也不知道丢哪里去了。“目前,村里唯一常年坚持制作口弦的是的的阿哈。”石初说。 唯一的制作人 来到的的阿哈家,他正在制作口弦。“一副口弦从收集材料到抛光成型,制作过程其实很枯燥。”的的阿哈一边制作口弦,一边介绍口弦制作工具和程序。 的的阿哈制作的口弦以黄铜口弦为主。制作黄铜口弦,先是收集材料,材料包括废旧铜片、铜丝和锌片,一般铜锌比例为八比二,这个比例熔铸出来的黄铜板硬度和韧性适中,制作出来口弦音色会更好。 轻轻敲打几分钟,铜片有了合适的厚薄。的的阿哈拿起剪刀剪出口弦的形状,把口弦柄圈好,放在自制固定量板上勾画出口弦的音舌。“勾画音舌很关键,音舌的大小、长短、厚薄将直接影响口弦音色的高低、深浅和泛音。”的的阿哈说。 勾画出音舌后,为了不让簧片变形,一般不能再敲打,如果要调整音色,只能用刀片来刮削,或者用砂纸打磨调整簧片的厚薄。 一副口弦一般由三片簧片组成,三片簧片分别由高、中、低三个音组成,的的阿哈在刮削簧片厚度的同时,不时地把簧片放在口唇间进行试音。 保护彝族口弦 据悉,凉山彝族口弦由最少一片到最多五片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簧片长约5-8厘米。弹奏时,竹制的和单片的音色低沉、厚重,时常使人从心底荡漾起一股浓浓的乡愁或忧伤,铜制的和多片的音色相对清脆、圆润,听起来较欢快。 的的阿哈会10多首彝族民间传统口弦演奏,同时也会用口弦演奏一些现代流行音乐。由于口弦难学,现在很少有彝族青年学弹口弦了,把口弦佩戴在衣襟上作为装饰的习俗也少见了,口弦这一彝族民间乐器的瑰宝,正在悄然远去。 目前,的的阿哈加入了美姑民间艺术团,平日里除了制作口弦外,经常跟随民间艺术团外出表演。2013年11月,的的阿哈和艺术团受邀,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进行了口弦演奏,深受中外观众欢迎,的的阿哈对口弦传承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美姑县文体旅游民宗局局长曲木阿莫告诉记者,美姑拟将彝族口弦作为今年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