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竹笛大师冯子存:从乞讨到教授的人生轨迹


    引语:冯子存是我国笛子演奏大师。他出生在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从小跟二哥学吹笛子。17岁的他,走西口以演奏竹笛乞讨谋生。白天干活晚上向二人台艺人学习小戏音乐。在坝上一带为二人台伴奏。长时间的熏陶、磨练和积累,他将二人台音乐与山西民间音乐柔和在一起,创编出了《喜相逢》、《五梆子》、《十对花》、《拜大年》、《挂红灯》等笛子独奏曲,同时形成了高亢明快、丰富多变、浓烈独特的笛子演奏风格。是二人台孕育了一位张家口籍的笛子艺术家——冯子存。
    
    冯子存
    音乐家江音赞冯子存:“演奏一流,绝无仅有”
    我市老作家、音乐家江音是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关门弟子,对文学、音乐有很深的造诣,1951年元月调入察哈尔省文联负责音乐创作和辅导工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季翘指示他去山西大同、坝上张北、康保等地收集民歌。他到坝上体验生活半年之久。在收集民歌过程中,结识了冯子存。江音在他写的《我的备忘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大约1951年秋我去张北,察北地区宣传部长姚彤华部长和他的秘书梁启顺,让我去欣赏民间艺人表演。有绰号‘南北头’之称的男艺人演唱了《走西口》,有绰号‘吹破天’之称的冯子存笛子独奏了《喜相逄》。事后姚部长问我冯的演奏水平,我当即回答:‘一流,而且绝无仅有!’姚部长介绍说:他很可怜,等于靠演奏笛子乞讨生活、在坝上漂泊很多年了。等我从商都回到张北,姚部长高兴地告诉我,他和组织部长郎宝信已经把冯子存安排到“察北文工团”了,这样冯子存第一次有了固定收入(每月二十七元)。而当时我和文工队的同志都是供给制,大灶待遇,每月只有三元零用费。”
    他从小就有很高的艺术天分 以演奏竹笛乞讨为生
    冯子存从小受到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他的大哥会拉板胡、四胡,当过吹鼓手;二哥会吹笛子。在哥哥们的影响下,冯子存也喜欢上了音乐,他尤其钟爱笛子。
    11岁那年,他学会了吹笛子,并开始为村里的高跷队伴奏。十七岁跟随大哥到包头谋生。他白天向大哥学习皮毛手艺,夜晚和当地的乐手聚在一起,吹拉弹唱。高亢、豪放、粗犷的内蒙古的“爬山调”使冯子存听得入了迷,于是,他就用笛子模仿。四年里,他不仅学会了内蒙古特有的“爬山调”,还学会了“蒙古民歌”和“二人台”,这对他的笛子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学习和融会了二人台音乐中笛子完整的演奏技法。
    冯子存流浪卖艺到了坝上的尚义县南壕堑镇落脚,卖过香烟、瓜子,经常住小店、宿庙堂、场院、磨坊是他卖艺的场所。他身背一支笛子走天下,走到哪儿哪儿是家。靠吹笛卖艺为生。有时孤身一人要在荒无人烟的黄沙地里吹笛,有时迎着大风吹笛,这叫做吹“顶风笛”,如果没有极深的底气和极好的口劲是不可能掌握这个绝技的。为此群众送他个绰号“吹破天”。
    1948年,张家口解放了,冯子存和许多民间艺人一样,因此获得了新生。1950年,经察北地区宣传部长姚彤华、组织部长郎宝信推荐,他被招收到察北文艺宣传队,担任乐队演奏员。这期间,冯子存虽然已年近半百,但他刻苦学习乐理知识,并逐步开始了笛子曲的改编和创作,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音乐家江音向领导竭力推荐冯子存参加。尚义文化馆推荐到省,由省文化局推荐到华北区,尔后被选拔到北京参加全国会演。他代表河北省演奏了两首笛子独奏曲,一鸣惊人,轰动了首都文艺界,倾倒了所有的在场听众。会演结束,他被留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同年12月调到中央歌舞团,入团任独奏演员,曾任中央歌舞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冯子存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后,从此,一个到处流浪乞讨的民间艺人,成了人民的笛子演奏家。这一变化,使他感到来得那么突然。以前到处流浪,卖艺场所是山沟野台,现在则出入于大剧场、大舞台、为国家领导人、广大工农兵学商及外国友人而演奏。这一变化使他感到自己好像年轻了。他意识到自己是文艺工作者,应对人民、对历史、对艺术负责。在去工厂农村、海岛山区、全国各地演出时,都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58年他去山西演出,每天跋山涉水70到80里,还要装台、演出、卸台、装车准备第二天继续行车,但他和年轻人一样,从不特殊。贫困山区每天派饭到老乡家只能吃两个糠窝窝,一顿一碗酸豆叶汤,这种生活、工作条件对他并非陌生, 但对一些年轻同志来讲却是从末经受过,不免有时情绪受到影响。于是在行车路上他为大家讲以前艺人的生活,有时还唱起“爬山调”以鼓舞士气。
    1956年,他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会议。1961年参加全国音乐艺术学院笛子专业教材会议。曾出席全国第二、三次音代会,被选为第二、三届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他完成了笛子从伴奏到独奏的历史转变 被国外誉为“魔术般的笛子”
    
    冯子存
    冯子存把笛子演奏以独奏的形式首次搬上了舞台,完成了笛子从伴奏到独奏的历史转变。在他的启发、影响下,笛子独奏在全国蓬勃发展,曲目也大量丰富起来。这对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冯子存取得的丰硕业绩,和他长期一支笛子走天下,一个人一台戏的作艺方式以及雄厚的民间音乐基础,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冯子存七十年的笛子演奏生涯,为中国笛子演奏事业开拓了新的前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笛子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都为后辈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中国竹笛大师。
    1958年以后,冯子存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频频外出演出,他的笛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朝鲜、越南、瑞典、芬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冯子存的笛子演奏在国外被誉为 “魔术般的笛子”。
    他当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竹笛事业
    1964年他调任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担任民乐教研室主任。
    1979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了他的笛子独奏曲专辑《冯子存笛子曲集》,培养了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演奏员,并把北派笛子传播到全国各地。冯子存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他独特的笛子演奏风格。他的笛子风格是在内蒙、原察哈尔北部、张宣地区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体现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特点。他的演奏高亢、嘹亮。他有着饱满坚实的气息;浓烈炽热的地方风味并具有强烈的歌唱性,这些都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冯子存以他华丽豪放的演奏技巧和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笛子曲,使人们感觉到了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 冯派竹笛艺术风格在全国影响颇大,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创作、演奏,在各种技巧运用和发挥上是竹笛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 他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间器乐的特点和强烈的泥土气息,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
    50至60年代,他每天收到的信不下几十封,有时上百封,上门求教者更是应接不暇,学生遍布全国,很多学生已经成为知名的笛子演奏家。随着冯子存到国外访问演出和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从1949年到1965年,他创作改编笛子曲41首,至今广为流传的也有近20首。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笛子独奏曲,不但丰富了舞台演出节目,而且为人们留下了极宝贵的财富。 像《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万年红》至今仍作为名曲在群众中传播。《喜相逢》不仅成为笛界的名曲,还被改编成钢琴、小提琴、木琴演奏曲目,被世界亚太音理会编入各国音乐教材。
    由于其教学严谨,诲人不倦,不久就被提升为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文革”中主动为家乡父老演奏
    十年动乱期间,以“战备疏散”为名,冯子存和夫人、女儿被“疏散”到原籍阳原西堰头村,被迫回到老家。在逆境中,他仍保持着传统: 主动为家乡父老演奏。老年人说,“吹破天”又回来了,年轻人亲眼看到了父辈们常说的“吹破天”。冯子存家里成了乡亲们的俱乐部。
    1972年冯子存返京,继续在中国音乐学院执教。1976年,冯子存参加街道工作,在凡有群众集会的场合,会前、会后都能听到他的笛声,只要有人要“冯老来一个”,他就马上从袖筒里取出笛子满足大家的要求。凡冯老参加的会,到会人数最多。1980年,76岁的冯老因身体行动不便,才结束了他平凡而有意义的活动。1984年出版社为冯老出版了《渭河两岸忙春耕》、《眉户联奏》和改编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笛子演奏曲目,并均已灌制了唱片、录音带,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受到欢迎和好评,成为冯子存为后人留下的又一笔音乐遗产。
    1987年12月25日,冯子存在北京病逝。 2004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学院、北京音乐家学会联合举办了冯子存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深切缅怀他光彩照人的一生。
    冯子存的竹笛艺术后继乏人
    1954年,冯子存与北京曲艺团京韵大鼓艺术家良小楼结婚,有一个女儿 。冯顺是冯子存的侄子,他是冯子存笛子演奏艺术的直系传人。冯顺从小父亲去世,其母改嫁,由三伯父冯子存抚养,并得到笛子演奏真传。7、8岁时就会吹笛子、拉二胡,10岁就能完整地吹奏出曲子。在三伯父冯子存的指导下,冯顺的笛子演奏技艺日臻精湛。
    1971年,18岁的冯顺应征入伍,到河南某部当了一名工程兵,临走时冯子存将一支笛子送给他,希望他在部队训练之余,继续练习。在部队,首长发现了他的艺术才华,把他调到文艺宣传队,为战友们演出。
    九年的部队生活结束了,冯顺退伍还乡,放映过电影,在饭店里打过工。茶余饭后,拿起笛子为人们吹奏几曲,特别是演奏的《喜相逢》和冯子存的演奏如出一辙。村里搞文艺活动更少不了他。
    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不断来看冯顺,聆听冯顺讲述与冯先生学艺之事,并赠予他几支名笛留作纪念。据冯顺介绍,他有两个儿子,都不愿学习笛子演奏,因为笛子演奏解决不了生计。冯顺弟弟冯利虽然也传承了冯子存演奏的技巧,但是常年外出打工,无暇笛子演奏,冯老的确是后继乏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