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古雄小学民乐队:娴熟表演从乡村走上世界舞台


    
    古雄小学民乐队:从乡村走上世界舞台
    稚气的脸庞、自信的笑容,时而细腻委婉时而欢快热烈的乐曲……昨天下午,“金陵五月风”第十届南京文学艺术节上,一群小学生娴熟的民族管乐表演让观众们惊叹不已。这些10来岁的孩子并非来自市区名校,而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他们就读于我市近郊一所并不知名的小学——古雄小学,是一把唢呐、一管笛子……让他们走上了南京、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也改变了一间乡村小学的命运。
    “这应该是我在小学的最后一次登台演出了,是给我们最好的‘六一’礼物。”演出结束后,六年级学生赵桠楠显得非常兴奋,这个站在舞台正中央打排鼓的女孩,一脸的骄傲和自信。
    “我刚才有点紧张,但发挥得还不错。”“我们还出访过非洲呢!”乐团一群四五年级的孩子朝记者涌来,你一言我一语。
    校长陈其华看着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笑着说:“农村的孩子一般都内向,他们原来也是,如今一个个自信阳光,是多年来坚持的民乐教育让孩子们发生了蜕变!”
    古雄小学位于雨花台区中华门外,招收的学生一半是当地的农民子弟,还有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建校以后,我们就在思考,这样一所乡村小学今后怎么发展。”陈其华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一位刚退休的民乐老师,多次拜访以后,这位老师答应对孩子们进行辅导,帮助学校组建一个少儿民族乐团,这让学校看到了希望。”
    陈其华说的老师,就是原南京市民乐团团长雷建功。校长们一次次的上门拜访,加上农村孩子艺术教育的欠缺,让雷建功下定了决心,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
    “农村的家长们大多认为孩子学好功课就行了,学乐器有什么用?最初主动报名的家长很少。2008年6月,乐团终于成立了,但首批孩子只有8个。”雷建功说。
    刚开始,孩子们连唢呐、笙等乐器都不认识。“好在农村孩子特别能吃苦,每次两三个小时练下来,吹唢呐的孩子憋得满脸通红,打鼓的孩子练得两手都抬不起来,但他们没一个喊累的。”雷建功说。
    2009年5月,由8人组成的小乐队参加了区级艺术展演,最终获得第一名。这一消息在学校炸开了锅。此前,这样一所农村小学的孩子,连登上区级舞台都不容易。
    家长们的看法开始改变,学校办好乐团的信心也更足了,此后乐团的规模不断扩大,很快组成了30多人的核心表演团队。乐团的乐器越来越丰富,表演机会也越来越多。
    2012年夏天,乐团受邀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德青少年节,开幕音乐会上,古雄少儿民族管乐团与上海爱乐手风琴乐团等13支高水平团队同台竞技,最终夺得汇演金奖。今年春节前,艺术团30多人又赴非洲的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举行的“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展示了中国乡村小学孩子的音乐素养和精神风貌。
    从学校走向市区、全国甚至世界舞台,农村娃们经历着一次次蜕变。
    “二年级时我加入了乐团,先学笛子,后学打击乐,五年级时成为核心表演团队的一员。”六年级学生秦晋说,“年初我跟着乐队到了非洲,之前我只跟着爸爸去过一趟东北,从没想过自己一下子能走那么远,特别自豪,学习都更有劲了。”
    “因为有乐器特长,我已经被雨花台中学提前录取了,这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学校。”赵桠楠说。(下转A6版)
    (上接A1版)
    孩子们变自信了,学校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本少有人报名的乐团,如今人数已经扩大到100多人。很多孩子在小升初时被九中、雨花台中学等名校录取,而学校也从默默无闻的农村小学,发展成为当地家长们口中的热门学校,在校生由最初的四五百人发展到如今的近千人。
    “8年的艰辛努力,我们让一群来自农村的孩子快乐自信地成长,也让一所乡村小学在特色办学的引领下羽翼渐丰。”陈其华说,“未来,学校要为更多孩子的梦想插上音乐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本报记者 钱红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