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彝族三弦琴


    引语:彝族三弦琴,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彝语称二合亚莫、三弦亚莫、达达。彝语“二合”为三弦,直译为三弦琴。历史悠久,形体硕大,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
    
    彝族三弦琴,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彝语称二合亚莫、三弦亚莫、达达。彝语“二合”为三弦,直译为三弦琴。历史悠久,形体硕大,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
    相关历史
    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子手持三弦琴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在滇东路南、弥勒等地,阿细、阿哲、撒尼支系称这种歌舞为“跳乐”;在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尼苏支系称作“打跳”或“踏脚舞”;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则称其为“姑梭”。滇东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跳乐,个个都是 “听见三弦响,心慌脚板痒”。早期的跳乐,彝语又称“阿博毕”,为拍掌跳之意,舞蹈节奏舒缓,动作轻盈舒展,男女边弹边唱边舞,伴奏乐器除三弦琴外,还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叶等,多在村寨以内选择场地进行。民国以后,伴奏跳乐的葫芦三弦琴改为木制筒形三弦琴。1921年,弥勒县凤凰村阿细青年段显王在筒形三弦琴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代三弦琴。1930年,西山烂泥箐村小伙张崇仁制作出第二代三弦琴,从此用三弦琴伴奏跳乐,传遍阿细的每个村寨。此后,彝族民间艺人石凤林等,又对三弦琴进行了改革规范,才成为现在广为流行的彝族三弦琴。1946年夏,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到路南组织了圭山彝族舞蹈队,并到昆明演出,使民间歌舞《阿细跳乐》首次登上城市音乐舞台。如今这种欢快的跳乐(跳月),彝语又称“嘎斯毕”,为欢乐跳之意,已成为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即闻名全国的“阿细跳月”。节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彝家寨外的空场上,青年男女围成圆圈,中间燃起高大的火堆,小伙子一边弹着三弦琴一边同姑娘对舞。主要动作有跑三步、停两拍、向前一抬脚和原地跳转等,舞步刚健,动作敏捷,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
    乐器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乌蒙山区里有个叫阿热的小伙子,每天为头人放牧牛羊,苦度岁月。有一天 ,阿热救了一匹跌落悬岩的白蹄小马驹,精心饲养后长得膘肥体壮,人们都说这叫脚踏白雪乌骓马。小伙天天骑着它去放羊,也练就一身好骑术。一天阿热正在放羊,忽然马儿跑到土司家的赛马场,这里正在进行赛马选婿,开始的火炮刚响过,骑手们像离弦之箭朝前奔去,乌骓马冲开人群,跑到马队最前面。土司远望从天而降的好汉,欣喜若狂,当他看出是自己的奴隶时,阿热惨遭毒打,心爱的小马也被土司夺走了。过了不久,土司请了些山官来家做客,想骑乌骓马显显威风,谁知小马双脚乱踢,摔下土司、挣断缰绳逃跑,土司命兵丁射死乌骓马,小马虽浑身中箭仍跑回了家,阿热一边拔箭,一边给马上药,小马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小伙日夜思念心爱的宝马,有天晚上,乌骓马托梦给阿热:“主人啊,你不要悲伤,用我的皮箍个琴箱,用腿骨做琴杆,尾巴搓成弦,让我们一起咒死土司,再一起欢欢乐乐。”小伙醒来后,用樱桃树做成一支精巧的琴,马皮蒙面,马尾做弦,用手弹出叮咚的音响,这声音有哀伤、有欢乐。从此,三弦就在彝族人民中广为流传。
    乐器结构
    三弦琴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多为130厘米~140厘米,民间特大的三弦琴,琴身全长可达180厘米~200厘米。琴筒呈圆筒形,体积硕大,筒长30厘米~40厘米、筒径25厘米~35厘米,民间特大的三弦琴,筒长达70厘米~80厘米、筒径60厘米~70厘米。筒腔用椿木、松木、杉木、桐木或其它木质较轻的木材制作,既可用一整段原木掏挖出腔体,也可用多块木板拼接胶粘而成,在横置的琴筒上下开有穿入琴杆的方孔,筒前口蒙以羊皮为面,筒后口敞口,不设音窗。琴头、琴杆使用一整块稍硬的木材制作,当地多用冬瓜木或攀枝花木等。琴头造型古朴,上部下窄上宽,顶端呈卷书状并向后弧形弯曲,正面中央常刻以红五星、镶嵌圆形木雕或闪光小圆镜为饰。琴头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弦轴使用红椿木、黄檀木或黄杨木等质地细密、比琴杆坚硬的木料制作,轴体外表刻有麻花形或直条瓣纹为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上窄下宽、前平 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上端设有山口与琴头相接,下端插入琴筒方孔中。有些精品三弦琴,常在琴杆正面胶以一块硬木指板,多用乌木、紫檀木、红木或红椿木,指板厚 1.2厘米~1.5厘米,既不过多增加三弦琴的重量,又使琴杆耐磨和不易变形。 琴马用硬木或老竹制成,为长条形实心马,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置于琴筒膜面中央偏上部 位。张三条丝弦或牛筋弦,弦下端系于缚弦的弦孔中,缚弦用金属薄片制成,其上还串挂有若干小铁片或小铁环,弹奏之时,可随跳乐动作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响。琴身的弦槽和尾柱之间,系有一根绸布制彩条背带。在弦槽的上方,还拴挂有一朵用薄绸挽制的大红花为饰。
    代表特征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较大的彝族三弦琴。琴身全长165厘米,共鸣筒用多块松木板拼粘制作,呈圆筒形,筒长36.3厘米、筒径34.6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为面,筒后口敞口、无音窗。琴头、琴杆用楸木制作。琴头上部宽大,向后稍弯呈卷书形,琴头下部开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大檀木弦轴(左一右二),轴体外表刻有麻花形瓣纹为饰。琴杆上窄下宽,是在楸木底板上胶以红木指板而成,上设骨制山口。木制实心琴马,张以三条牛筋弦,不设缚弦,琴弦下端直接拴系于尾柱上。此琴选料细致,工艺精良,堪称佳作。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乐器风格
    彝族三弦是元曲之主要伴奏乐器。元王实甫词清沈远曲之《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在全国各省,广泛被采用为说唱曲艺、地方器乐、少数民族歌舞乐之重要乐器。根据统计,全国最少有五十二种以上曲艺、六十种以上戏曲、四种以上少数民族乐种,采用三弦为主要乐器。曲艺界三弦演奏家,有韩永忠、韩永禄、韩永先三兄弟,分别为刘宝全、老黑姑娘、白云鹏伴奏。号称三弦圣手。韩永禄(北平1874-1942)有伴奏八法与奏法32字口诀,其徒白凤岩(1899-1975)创“三弦八法”创作《八音合》 、《风雨铁马》奏《风雨铁马》、《八音盒》、《柳青娘》等曲。著名民间盲艺人王玉峰创用三弦模仿京剧唱腔,被称为“三弦弹戏”。卢成科(天津1903-1953)等继之。其后上海盲艺人沈易书改用弓拉三弦模仿唱,被称为“三弦拉戏”。河南省流传一种称为《河南大调曲子》的说唱艺术,开场曲、间奏曲中器乐演奏部分,叫《板头曲》的,多以古筝、琵琶、三弦主奏,(配以箫、四胡、八角鼓等)。约有四五十首六十八板体的曲目,统称《中州古调》。中州古调全曲有三段,慢板与中板共六十八小节,快板三十四小节。曹东扶(1898-1970)为演奏名家,曲目有《高山流水》 、《泣颜回》、《赏秋》、《打雁》、《闺中怨》、《合番》等。
    每逢彝族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人们就要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欢乐歌舞,称为“跳乐”。小三弦就是这种群众性歌舞活动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奏者常边弹边舞。在玉溪地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参加伴奏的弹弦乐器除小三弦外,还有彝族月琴。乐曲有《扎巴底夺》等。小三弦还是伴奏“梅葛调”(彝族史诗的唱腔)的主要乐器之一。在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中,小三弦也形影不离,它要为山歌对唱伴奏。著名的彝族小三弦独奏曲有:《诉苦调》、《彝族调》和《模嘎德赫》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