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乐器——羊头四弦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9:11:5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普米族历史悠久,古称“西番”或“巴宜”,是最早 居住于青藏高原边缘一带的游牧部落。7世纪以后集中在西昌地区,13世纪中叶随蒙古进军大理而迁徙到云南 北部丽江、宁菠一带定居下来.元明时期仍过着半农半 牧的经济生活,到了清代才以农业生产为主。历史上普 米族地区一直属纳西族管辖。1960年才正名为普米族。 现使用普米语,通用汉文,崇拜多神教或喇嘛教。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和尝新节等。普米族人民能歌善舞, 每逢节日喜庆、婚丧嫁娶都要举行对歌比赛和跳锅庄舞 等,民间舞蹈有《四弦锅庄舞》、《打跳》、《葫芦笙舞》、 《敬羊舞》和《若浪》等,多反映狩猎、农耕、纺织等生 产劳动。舞姿刚健明快、舞曲优美动听。民间乐器有羊头四弦、竹笛、葫芦笙、唢呐、竹簧、锣、拔和鼓等。 羊头四弦是普米族惟一的弦鸣乐器,传统形制是介于傈傈族其布厄和其他少数民族三弦之间的一种弹弦乐器。 普米族的男人善用羊头四弦琴,女人善用口弦和树叶。男人更外向,女人更内敛。这是普米族人从大自然里学到的。李正繁在十五岁的时候就会弹奏四弦琴了,但在他看来,村里的老人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四弦琴的技艺,“有好多老人拉羊头四弦琴的时候是有故事的。之前普米族在战争的时候,普米族的人抱着乐器,围着火塘跳舞。敌人离很远看过去,觉得普米族的人很多,就不敢攻过来。” 在羊头四弦琴中,我们能听到很饱满的共鸣。在兰坪的普米社区里,人们习惯性地把曲调编上号,总共有12个调子,如过江调,祭祀调,凯旋调等等。 普米族尚羊,在四弦琴的顶部也用羊头来做把手。村里有人去世,祭师会把过世者的轮回路线交待给一只羊,在天亮之前把它杀掉,快速地挖心,用绳子拴住羊心,放在木盆中,跳十二下。“跳十二下就不跳了,自己就停止了。不停的话一定是出意外了。”这是李正繁讲述的普米族至今还延续的祭祀故事。 在家乡,竹子砍下来,铁丝细细的一根,用来挖几个洞,就是笛子。普米人自己做,自己吹。口弦三根,也由村里的老人用竹子亲手制作。李正繁自己学做了口弦,并把里面的弦修理了下,刮了下,做出了很低的声音效果,吹出来有些像club里的低音鼓点。 在普米族文化里,他们12个调子同样可以用口弦演奏出来。当地密林里优良的木制使得当地人能将单支口弦调到一个固定的音,因此,普米族口弦音乐也被赋予了广泛的调性。不得不说,这是普米族口弦音乐最独到的地方。在普米人演奏口弦时,他们通常把一组具有固定音高的单支口弦组合式地放在嘴前演奏,并且通过口腔形状和呼吸力道的改变来控制音色。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少数民族音乐笛子演奏风格
- 下一篇:“十盘”:伊川民乐亟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