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擦亮二胡之乡金字招牌


    
    琴坊老工人在制作二胡。资料照片
    今年4月初,江苏省无锡市锡惠公园举办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诞辰124周年"百人同弦 二泉映月"纪念活动,无锡籍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携百人团,现场演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向阿炳致敬。搜索中国二胡艺术的"版图",会发现20世纪以来的二胡名家、名曲、名琴师,大多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无锡。而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无锡新吴区辖内、素有"至德名邦"美誉的梅村镇(古称梅里),更因二胡而声名远播。
    梅里古镇是"句吴"古国的"活化石"。30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为避让王位,偕二弟仲雍,奔江南荆蛮无锡梅里建都,史称"句吴"国。泰伯在梅里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开启吴文化之先河。《梅里志》中描述泰伯教化"荆蛮"的情形:"以石为纸,以碳为笔,以歌为教,以礼为尊。"泰伯三让天下、开发江南的功德,令人铭记。每年的正月初九泰伯诞生日,梅里及周边地区的吴地百姓,都会沿袭千古传承的民间习俗,赶赴泰伯庙会,更有海内外至德宗亲前来寻根问祖。泰伯庙会,作为江南地区开春的首个庙会,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成为梅村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名家、名曲,以及红火的二胡产业。
    早在1965年,梅村就办起了民族乐器厂,开始了制作二胡的历史。如今,梅村已成为二胡产业重镇,18家琴工坊年产各类二胡近4万把,占全国中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25%,生产的二胡蜚声国内外,年产值近300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人。2011年,梅村二胡制作工艺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梅村规模最大的古月琴坊,只听阵阵吱吱呀呀的声音入耳,今年80岁的万其兴正在试琴。制作二胡是个精细活,一把琴有100多道烦琐工序,其中蒙皮是关键技术。梅村集聚的万其兴、陆林生、强金波等10多位二胡制作大师为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技艺不遗余力。他们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传统手工作坊模式,完成了技艺的传承与事业的交接,现在几乎每个琴坊都有掌握核心技艺的"琴二代"。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上二胡,梅村现有一批二胡十级以上水平的二胡爱好者,并拥有鸿腾民乐团、东方民乐团、梅村实验小学"一剪梅"民乐团、梅璟民乐团等多支民间乐队,各级各类演出不断。
    跨越漫漫历史长河的伯渎河,穿镇而过,承载着吴地文化根脉,为梅村发展注入强劲的张力。近几年,梅村通过举办泰伯文化节百人二胡演奏、积极参与"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举办"中国二胡之乡"新年音乐会、为"梅村二胡"注册集体商标、建成全国首座二胡主题文化园等,来打响"梅村二胡"品牌。今、明两年,梅村镇将致力于建设1.8万平方米的二胡产业园,吸纳梅村及周边地区的二胡生产企业、配套企业和流通企业入驻,集二胡"活态"展示、销售、生产于一体,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 留住文化之根,特色小镇建设才有生命力。"梅村街道党工委书记章晓明说,依托绵延千年的人文资源,梅村将致力打造成江南特色鲜明、文化产业集聚、观光休闲融合、绿色生态宜居的文化特色小镇。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李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