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古琴:穿越千年 重奏太古遗音
http://www.newdu.com 2024/11/14 05:11:55 中华网书画 佚名 参加讨论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其他27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获此殊荣。自此,这种穿越千年的声音真真正正走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中... 几经起落沉浮的古琴艺术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高山流水”的典故流传千载,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可以说,古琴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 但在清末民国,随着旧文人的消沉,为他们所把玩的古琴也趋凋零,加之文革摧残,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是一片死寂。 世人知道钟子期、俞伯牙知音之谊,却分不清古琴与古筝,知道琴棋书画这句俗语,却不知其所指的琴是哪般琴,古琴真的到了“鸟尽弓藏”般的地步。 也因此,近年来古琴火得实在出人意料。 艺术市场上古琴价格水涨船高,如今,一张按传统手法斫的琴,价格多在万元以上,好一些的要七八万,出自名家之手的则还要更贵。 其实仔细想想,古琴的火早就有迹象了。2002年,第一部国产商业大片《英雄》赚足了国人眼球,电影中大段的古琴独奏让人印象深刻,古琴圈中不少爱好者甚至将其视为最初启蒙。片中,盲人演奏师正是现实中的古琴大家徐匡华。第二年,古琴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节点,古琴在政府层面也被重视,逐渐升温;2008年,古琴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之中,一把唐琴“太古遗音”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传统乐器之美,自此古琴在民间大热。 琴:代表中国正统思想文化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 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的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往往与诗歌密不可分,古诗词一般都能弦歌之,韵律和顿挫诗歌和琴乐是完全统一的。琴又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这又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诗歌琴乐绘画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美的追求。在琴那里,审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了。 传统艺术在现代不应曲高和寡 即便古琴越来越火,但其生存状况却仍旧不容乐观。懂古琴的人本来很少,加上古琴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致使大众对古琴的熟悉和重视程度很低,很多人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谈。 中国古琴研究会会长吴钊先生曾说过“自古以来,古琴就不是一种普及性的乐器,古琴更多的是作为文化人的一种雅好。” 古琴的式微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古琴界一直以来存在一种孤芳自赏的姿态。古琴艺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固步自封,并未向大众走出去。但古琴归根结底是一件乐器,而不是古董,今后如果仍然把古琴限制在以琴会友的范围内,古琴早晚会死掉的。所以把古琴看成比其他乐器高雅是不对的,古琴应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潮流,走上舞台,走向观众。 未来,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将继续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乐器养护丨旖旎琶音 中阮
- 下一篇:用指尖点亮西湖的中国琵琶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