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宋代的社火(二)


    
    图34 跳钟馗
    《舞判》也叫《跳钟馗》。传说钟馗本来很漂亮,但在赴考道中误入阴山就变得很丑陋了。皇帝见他貌丑,取消了他的状元资格。钟馗一气之下,自己碰死了。死后,玉皇大帝见他忠直,封他为判官,专管驱邪斩祟。钟馗能杀鬼、吃鬼。宋代的舞判者,要戴假面,挂假胡须,穿绿色袍,穿靴,手里拿着官员上朝时作记录写字用的“简”。有人敲小锣相招,舞者随着锣声表演。这种舞蹈被戏曲吸收,成为判官出场时的一种程式化的舞蹈。
    《扑旗子》是由一个戴红头巾的人舞大旗。有时是手拿两面白旗,“跳跃旋风而舞”。现在戏曲表演水战或陆战时,还有扑旗子的表演。旗子舞动,人在旗子中跳跃翻滚,渲染出热烈的气氛。
    《花鼓》就是打腰鼓。宋代的花鼓常常是上百人表演。苏轼诗说“腰鼓百面如春雷”,陆游也说“腰鼓百面春雷发”,气势磅礴。现在中国各地的腰鼓,都和宋代的花鼓有关。
    《竹马》就是跑竹马。开始可能是小孩子骑竹竿当骑马的游戏,在汉代已有这种表演。后来发展成舞者在腰上系马形——马头系在腰前,马臀系在腰后。元代杂剧演出时,用来表现两军对阵马战。现在河北、山东等地的《跑驴》,南方各地的《竹马灯》等,都和宋代的竹马有关系。
    
    图35 竹马
    《狮舞》在三国时已见记载,唐朝有过《五方狮子舞》。南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嬉春图》里,是一个小孩牵着一头金眼银牙摇着尾巴的大狮子。这头狮子是由两个小孩披着“狮皮”扮成的。既然有小孩的表演,当然也会有大人的表演。《狮舞》在中国南北各地发展出不同的流派。
    
    图36 南宋苏汉臣《百子嬉春图》
    以社火为代表的宋代舞队,奠定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样式与规模。宋以后,元明清各代由于戏曲艺术的普及,使汉族地区独立的舞蹈艺术出现衰退的趋势。但民间舞蹈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