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隋唐舞俗之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迎春节日,相传起于汉代。
    隋朝初年,刚刚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战乱局面。元宵节恢复了一片太平景象。各个城市灯火辉煌,鼓乐喧闹。男女老少涌上街头。街上游行队伍不断,人们载歌载舞。兽面舞蹈成了突出的节目,同时还有杂技艺人表演精彩的技艺。
    隋炀帝即位的第二年,为了向来朝的外国人炫耀,调集了民间百戏散乐到东都洛阳表演。扮成水族的歌舞队伍沿街游行,有“大鲸鱼”喷着水雾,忽然变成七八丈长的黄龙,叫作“黄龙变”,其实就是那时的舞龙。有精彩的绳技表演,两柱之间系一根10丈长的绳子,两个女孩子在绳上互相对舞,可以擦肩而过。还有一种竿头的舞蹈,两根竿头上的舞人,可以互相交换位置。各种节目,奇巧动人。从那时起,每年正月都要在京城举行这种盛大的群众性的演出。戏场绵延八里长,表演的人数达到三万。
    隋朝洛阳元宵节的艺术会演,直承秦汉“百戏”的传统。不少文献记载了洛阳和京外其他州县元宵情景。《隋书·柳或〔yu玉〕传》记载了柳或的一篇《请禁角抵戏疏》,柳或说:“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凌云。袨〔xuan炫〕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xu许〕肆陈,丝竹繁会。”柳或认为这种“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的风俗很不好,因此请求皇帝“颁行天下,并即禁断”。但是,隋朝的皇帝并未禁止这种习俗,而且愈演愈烈。正是隋朝元宵节,才显示了当年彩舞游乐的最高水准。薛道衡作了一道《和评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描写隋朝洛阳元宵节:“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戏笑无穷已,歌吹还相续。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宵深戏未阑,竟为人所欢。卧驰飞玉勒,立骑前银鞍。纵横既跃剑,挥霍复跳丸。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suang ni酸泥]弄斑足,巨象垂长鼻。青羊跪复跳,白马回旋驶。忽见罗浮起,俄看郁岛至。峰岭既崔嵬,林丛亦青翠。麋鹿下腾倚,猴猿或蹲跂。”可知当时表演的节目至少有马戏、杂技、跳丸、跳剑、鱼灯、龙灯、狮舞、鹿舞、象舞、羊舞、猴舞、假面舞等。
    元宵节歌舞娱乐的习俗,到唐代规模更加壮大。唐初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了扮演“男为女服”的节目,太常寺曾从民间借用500套妇女服装,供元宵节“假妇人”化妆之用。其他节目也可以想见。
    元宵歌舞习俗一直传延至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