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汉代的舞蹈(二)


    汉代最流行的舞蹈是“袖舞”。汉画像石的乐舞图上,很多舞蹈者都以长袖作舞,而且舞袖造型千姿百态。战国时的民谚已有“长袖善舞”的说法。和长袖相联系的还有“细腰”。汉画像石上描画的舞蹈者的腰肢都很纤细,腰部的动作绰约多姿。舞袖与舞腰都是舞蹈技巧中很突出的技术,所以两者常常相提并论。如汉代崔骃〔yin因〕《七依赋》说:“表飞縠〔hu胡〕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汉画像石上对舞袖和舞腰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
    袖舞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不同的形式。甘肃武威磨子嘴出土的汉代漆樽乐舞图中,就描绘了三个人挥袖舞蹈的情景。
    和“袖舞”有联系的是“巾舞”。袖舞中有一种特长的双袖,还有一种在袖口接上长长的飘带,就发展成巾舞。挥巾而舞时,有的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棍,舞动更加方便。成都杨子山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砖上刻画的就是这样。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有这样一个舞女。身体向左侧倾,臂部以下留在右侧。舒巾而舞的两臂右高左低维持着身体的平衡,舞姿极其优美。
    
    图13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鼓舞”是汉代舞蹈中技巧很高的一种。主要形式有“盘鼓舞”和“建鼓舞”。
    张衡《七盘舞赋》描写一种“历七盘而屣蹑”的舞蹈,也就是“盘鼓舞”。表演时,地上摆好了盘和鼓,舞者脚步踏在鼓上或盘上从容起舞。飘舞的长袖,轻盈的步法,应着咚咚的鼓声,构成特殊的舞蹈节奏。盘和鼓的数量没有一定,有的以鼓为主,有的以盘为主。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有一幅乐舞图,画的正是“盘鼓舞”的表演。图中显示的是地上有两只鼓,四只盘。梳双髻的细腰舞人,扬起长袖,弓步跃起。左脚正从鼓上跳起,右脚尖刚刚踏到盘上。
    
    图14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盘鼓舞
    建鼓是用木柱穿着大鼓的腰部,下设支架,将鼓立起来,鼓的两面左右向外。舞人在两旁各击鼓的一面,边击鼓边跳舞。建鼓在汉画像石描画的百戏演出中,往往居于中心地位。山东曲阜东安汉里画像石上,就刻着一幅生动的“建鼓舞”表演图。这种建鼓舞至今还可以在湘西苗族跳鼓时看到。
    汉代舞蹈中有一类拿着道具作舞的节目。从各地发现的汉画像石(砖)上,我们看到有拿着带柄的双面扁形小鼓的“鼙舞”;拿着大铃铛而舞的“铎舞”;拿着盾牌而舞的“干舞”;拿着斧头而舞的“戚舞”;拿着拨浪鼓而舞的“鼗舞”;持剑而舞的“剑舞”;击编磬而舞的“磬舞”;还有拿着“便面”(扇子)而舞的“扇舞”等等。
    道具舞蹈中还有一种“象人”舞。由表演者扮成兽形、鸟形、鱼形等,或持鱼形、兽形、鸟形等道具作舞。
    
    图15 山东沂南汉代百戏画像石雀舞
    汉代的面具舞,就是前边所说的“傩舞”。
    汉代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各种独具特色的舞蹈。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古墓群出土的西汉文物中,有敲铜鼓吹芦笙而舞的“芦笙舞”,吹瓠笙而舞的“瓠笙舞”,持盘而舞的“盘舞”等。
    
    图16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盘舞人
    汉代民间种类繁多的舞蹈,常常和杂技、武术等汇合到一起演出,成了“角抵”的重要内容。
    所谓“角抵”,狭义的解释是两人角力相斗,像前边介绍过的“蚩尤戏”。广义的角抵,是带有竞赛性质的多种技艺的集中表演,也就是“百戏”。
    秦二世时就有“角抵”。秦汉间,角抵之戏盛行于北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曾在未央宫设角抵戏,300里内人们都赶来观看。角抵百戏中,有精彩的杂技与魔术,也有丰富多采的歌舞。张衡《西京赋》描写过长安城中“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的情景,其中有《总会仙倡》、《曼延之戏》、《东海黄公》等大型的歌舞节目。
    《总会仙倡》是“仙人仙兽”的歌舞会演。布置了山峦起伏,神树仙草的“仙境”作背景。化了妆的“仙人”,假面假形扮成的“仙兽”,一起作歌舞表演。演出的节目有耍豹子,舞熊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笛,当场指挥的是仙人洪崖。
    《曼延之戏》包括一系列鸟兽虫鱼表演。有猴戏,有大象,有大鱼,有千年蟾蜍,有万年老龟,有鸟兽相斗,有水人弄蛇。
    《东海黄公》是有故事的表演。演的是东海地方有一位黄公,年轻时有法术能制服蛇虎。常常是佩着赤金刀,用红绸子束发。念一个咒语,就能画地成川,兴云作雾。年老以后,气力衰退,又饮酒过度,法术渐渐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又出现白虎。黄公和白虎相斗,结果被老虎吃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