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家哲学随想录(一)


    《道家哲学随想录》前言
    关于 天体运行的基本原理、飞碟秘密之新解、大爆炸宇宙论之新解、物质运动之基本原理、量子论之新解等系列文章,在2006年底已告一段落。
    这批文章全部归于“道”物理学(上卷) ,对于那些萦绕在头脑中多年的其它重要问题将归于下卷,待春节后再逐一奉献给大家。
    休整期间拟写一些不太费神的小文,让自己和读者都轻松一下,名之为随想录。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你看,新年的钟声刚过,马到车前先生和偶是郎先生的文章就出来了,真是可敬!
    “道家哲学随想录” 之一
    老子传略
    “道家哲学随想录”开篇,当然应该为一代宗师——老子,先立一传略了: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諡“聃”,陈国苦县厉仁乡曲仁里人。陈国大约位于我国现在的河南省东南部。楚灭陈后,苦县归属楚,故又名为楚苦县。
    概观老子一生,他的主要活动,大体都集中在公元前六世纪。
    老子是周朝守藏室的史官,所谓守藏室即中央档案馆,因有密“藏”,所以要守,是很机要之处。这里存有周朝多年积累的史料、典籍、文件、档案等等,总而言之,资料十分丰富,既是一个清静的做学问的好去处,也是当时学问最高的地方。
    老子任周守藏室史官很久,师之于谁不可考,但他终于大器晚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学者。
    老子因周王室长期内乱而辞官,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隐退,常居故乡陈国。楚灭陈后,老子西去,进入秦地,老病故于秦国。
    关于老子的寿辰争论颇多,有说不过百岁、有说107岁、有说129岁、有说160余岁、有说200余岁等等,总之高寿就是了,另文说明。
    老子的儿子名宗,官至魏国将军,封地在段干。宗之子名注,注之子名宫,宫之玄孙名假,假在汉文帝时为官,假之子名解,官至汉胶西王的太傅,家住于齐,即现在的山东地区。
    “道家哲学随想录”之二
    “老子”名称之来历
    “老子”的名称是怎样产生的呢?经思考,笔者以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老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学者,《道德经》自成一家,故以“子”名之。
    2、老子大器晚成,因年纪很大,长于其他学者很多,所以众口一词,冠之以“老”,于是才有了“老子”之称呼。
    3、再者,老子有长寿老者的形象——大耳长冉,也是被称为“老子”的重要原因。老子还因此长寿形象,被諡为:“聃”。
    4、另外,称呼为“老子”,还表达了对中央王室首席学者的深深的尊敬,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上述原因,人们渐渐只知“老子”而忘记大名“李耳”了。
    “道家哲学随想录”之三
    老子的史料为何珍稀?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先哲,自古及今知名度一直很高,为何有关老子的史料反倒十分珍稀呢?
    一种学术意见认为,主因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致。武帝之过错导致各家失传,老子也不例外。笔者以为,武帝的父亲汉景帝、祖父汉文帝都奉行“老学”,在汉初为主流思想,武帝的新策对“老学”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另一种学术意见认为,世之学老子者絀儒学,儒学亦絀老子,儒道相争,儒学盛行,使老子事迹难以流传。笔者以为,历史地看儒道相争,仍归于思想范畴,并无大碍。
    总之,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老子的后代在汉文帝时为官,继承父亲司马谈再任朝廷史官的司马迁当然应该清楚老子。但是,司马迁确实是对老子语焉不详。他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他又说:“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笔者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上述记载,已经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有关老子的史料十分稀少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老子确实是真正隐退了。
    请大家一起想一想: 老子已与时事和朝政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间无任何联系,隐姓埋名于时事和朝政之外,他老人家当然就不会出现在历史记载之中。其记载信息,在非常简约的中国古代史籍中,难以寻觅,这是完全正常的事。
    不要再错怪武帝和儒家了。
    “道家哲学随想录”之四
    与老子误会的古人
    多数网友不一定知道,历史上与老子误会的人有二,一是把老莱子误会为是老子,二是把“周太史名为儋”误会为是老子。
    1、楚国有一位叫老莱子的学者,曾著书15篇言道(失传),此人被误会为老子。
    实际上不是。因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早已讲明,“孔子之所严事者,于周则老子,于卫瞿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史记将周朝的老子与楚国的老莱子是明确分开的,老莱子是好学的孔子求教的另一位老师。也说明言“道”者也有其他学者。
    2、还有一位“周太史名为儋”的人,此人也被误会为老子。
    我们可以想到,名存实亡的周,一直都有史官的职位,这是很正常的事。在孔子死后第129年,时任史官的那位叫“儋”的人,曾对秦献公说:秦开始合于周,后离;秦离周500年,再复合;合70年,霸王出。
    不难判断,此人虽官为太史,但实际上是一位易经术士,他不会去宣传道德论,而是欲以易术而预言天下事,当然不属于老子道德论一类的人。
    至于易经与道德经相结合,则是几百年后,在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才发生的事。
    而且重要的是,出世的老子是不会重作史官,再去为帝王服务的。
    “道家哲学随想录”之五
    老子年龄之秘
    老子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但生卒问题为未解之秘。好在孔子活动的记年较清楚也较准确,于是近代学者以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以及公元前521年孔子三十岁时,“问礼于老子”的事实为据,考证老子的生卒。但是,仍然众说纷纭,简述如下:
    一、胡适考证
    胡适说,老子比孔子至多大不过20岁。老子应生于公元前571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孔子30岁,老子50岁。
    孔子逝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活了72岁。
    胡适说,老子即使高寿,至多不过90多岁,就祘百岁吧,老子应是卒于公元前471年,晚于孔子。
    胡适先生的观点有不少赞同者,但毕竟是个人猜想,并非考证,也无考据支持。
    二、詹剑峰考证
    詹剑峰说,老子应生于公元前576年,老子比孔子大25岁,“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孔子30岁,老子55岁。
    关于老子的卒年,詹剑峰又“假定老子死在孔子之后的十年左右”,即公元前469年逝世。
    这样,老子活了107岁。詹剑峰先生的观点是个人假定,也无考据支持。
    三、马叙伦考证
    马叙伦说,老子生于公元前606年,比孔子大55岁。“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孔子30岁,老子85岁。老子卒于公元前477年,老子活了129岁。
    马叙伦先生的根据也不知出自何处。
    笔者经思考认为:用今人的猜想、假定、推测来代替古代严肃、严谨之正史记载,不是值得推荐的方法。请看下篇之新见解。
    (转载自张天健_56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