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第三篇 老子七律(下)


    第五律有无相生律
    新四章  (老子原著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毂(gǔ,音谷)  埏(shān,音扇)  牖(yǒu音有)。
    注释:「辐」轮辐。「毂」车轮之转心。「当其无」当中无。
    「埏埴」埏,培护;埴,粘土。「户」门。「牖」窗。
    新译:三十根轮辐制成一车轮,轮中有转心,两轮共一轴,当中无,于是有载物之车可用了。培粘土以为器皿,当中无,于是有盛物之具可用了。凿窑洞以为室,当中无,于是有住人之房可用了。无和有就是这样相生的,并取得了有利于人、有用于人的结果。
    简评:在本章中,老子以寻常的实例说明了“无”和“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确表述了“有无相生”的思想。
    
    新五章  (老子原著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为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相形」、「相盈」都是指同一,与相成、相和之意一样。「作」发生。「弗居」不居功。「不去」不消逝,留存。
    新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因为有丑;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是因为有恶。同样还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等等。正因如此,古代圣人处在领导端执行“无私而为事,不言而身教”,那么,另一端的老百姓则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效仿。
    天下万物之发生是不可推辞的,因为这是道的规律的必然,但道生万物不为己有,养万物不自傲,功成而不居功。正因为功成而不居功,不留恋高位,所以能长存长生。
    简评:老子在本章中表述了关于有无、正反的多种实例。他还指出,圣人应无私而为事,不言而身教,就是说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和模范作用来影响和教育下面群众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有、无谈得非常多。在本章和上一章中,老子还特别表达了动态的“有无相生”的思想。“有无相生”是其哲学体系中的第五律,“有无相生”律也即是老子“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五律。
    要旨:要从道家哲学的角度向现代物理学挑战,必先知己,更要明白老子留给我们什么利器。
    六、第六律 二生三律
    新六章  (老子原著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万物负阴而抱阳」指万物内部有阴阳的对立。「冲气」阴阳之间的调和之气,是中介。
    「孤寡不毂」孤,孤家;寡,寡人;不毂,不公。「强梁者」横暴者。「不得」得不到支持。「教父」父,尊一;教,格言;教父,尊崇为第一格言。
    新译:“无”和“有”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一体,这便是“一”,即“道生一”。
    但,这“一”内部的斗争不会停滞,而是终究要发展而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一,亦即“阴”与“阳”的对立,这就是“一生二”了。(即易经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可是这两个“一”之间还不会安静下来,而是既斗争同时又联系的,这联系即中介,当中介发育并稳定时,它表现为第三个“一”,则“二生三”了。
    正因为有中介这个“一”作为对立双方的缓冲和平衡,才防止了对立双方无休止的激烈斗争,使得整体得以安定下来。如此,天下万物才能以各自的特定的面貌出现,自然界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这就是“三生万物”的道理了。
    万物内部“负阴而抱阳”, 即有阴阳之对立,二者之中介缓冲也可叫“冲气”,“冲气”是调和缓冲双方之气。
    人们所厌恶的,只有孤家、寡人和不公了,而王公却自称孤家、寡人、不公,以为把事物折损了,就会有益于自己,或者为了有益于自己而折损事物,这其实是损人利己,到头来不过是自我作贱而已。古人教育了我,今天我也要拿它去教育别人的这句话是:即便你象高楼的大粱一样重要和伟大,若横暴得不到支持,也终究是要垮台的,我将把它尊崇为教育别人的第一格言。
    简评:由“一”分为“二”,这“二”不是孤立的两个“一”,而是两个对立物,它们有着斗争和统一,因此必然有中介。老子的第三个“一”,是指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中介,即中间体。这第三个“一”的出现,使矛盾发展为诸矛盾及其相互制约,从而可能使客观事物呈现相对稳定之面貌。
    老子的“一生二”是一分为二,但老子不是认为“二生万物”,而是认为“二生三,三生万物”,具有独到见解。其核心为“二生三”,“二生三”是老子哲学体系的第六律,“二生三”律亦即老子“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六律。
    要旨:要从道家哲学的角度向现代物理学挑战,必先知己,更要明白老子留给我们什么利器。
    七、第七律 不道律
    新八章  (老子原著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则已。
    注音:虿(cāi音才)  虺(huǐ音毁)  螫(zhé音折)  攫(qué音却)注释:「赤子」初生的婴儿。「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蛇」毒蛇。
    「牝牡之合」两性结合。「全作」整个勃起。「精之至也」精气正盛。
    「和之至也」人和正旺。「明」心明眼亮。「心使气」用意念导引内气。
    「不道」从弱到壮到衰而至死的自然规律。「则已」已,终了;则已,则是死亡。
    新译:蕴含厚德的圣人,他无私而透明,他赤诚似烈火,如新生的婴儿。于是,恶蜂、毒蛇不会去咬他,凶兽不会去吃他,猛禽不会去抓他。他无私而外发柔善,他无畏而内蕴烈火。
    婴儿无性欲而雄器常勃,乃是聚天地之精气也。
    婴儿终日哭号而不累不哑,乃是得世间之人和也。
    懂得天时地利人和这番道理的人,也就懂得了道德规律,懂得道德规律的人可谓心明眼亮。凭此道理而养生则可身心吉祥。说到养生,我们必须明白,用入静的意识导引内气运行,虽然可以强身,但并不能长生不老,只是延缓衰老而已。人不管身体多么强健,他必然要衰老,这条规律称之为“不道”,“不道”的终点就是死亡。
    简评:在本章中,老子提示了国家领导者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时势造英雄乃天地正道。
    从本章中可见,老子是不主张灵魂轮回说的。他明确地指出人从弱—壮—衰—死的“不道”,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不道”可知,作为客观规律的“道”是永恒的,然而“道”的内核则是变化的。
    换言之,任何事物都是要变化的,有发生、成长,也有衰老和消亡;这是一条永恒的客观规律——“不道”律。“不道”律是老子哲学体系的第七律,亦即老子“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七律。
    最后,我们可以把老子七律再罗列一下: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相当于“朴素唯物论”。
    第二律,玄之有玄律(老子原著第一章),    相当于“否定之否定”。
    第三律,巨树毫末律(老子原著第六十四章),相当于“量变到质变”。
    第四律,反者道动律(老子原著第四十章),  相当于“对立的转化”。
    ……………………………………………………………………
    第五律有无相生律(老子原著第十一章和第二章)。
    第六律二生三律(老子原著第四十二章)。
    第七律不道律(老子原著第五十五章)。
    老子七律中的前四条规律与后三条规律,有如下不同之处:
    前四条规律(道法自然律——唯物论,玄之有玄律、巨树毫末律、反者道动律——辩证法)在西方哲学家费尔巴哈(十九世纪,唯物论)和黑格尔(十九世纪,辩证法)那里已经有了。
    但是,后三条规律(有无相生律、二生三律、不道律),在西方哲学家那里至今也没有。对于道家哲学,西方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并不太了解,或者了解得非常少,或者一知半解而从未真正搞懂过。
    老子七律是道家哲学的精髓,也是老子留给我们的向现代物理学挑战的有力武器!
    我们为有老子这样一位伟大而无私的哲人、伟大而启蒙的师长,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
    谢谢老子!
    (转载自张天健_560博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