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博回音丨文化心:中国式传承——海南之旅文化随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1:11:59 腾讯道学 徐艳兰 参加讨论
徐艳兰 洪峰先生在《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一书中认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使得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人心的改变,即对人精神乃至灵魂的关切,却让人忧心忡忡。不得不承认,人心确实有所改变,只是改变的方向让人瞠目结舌。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弥漫;人心不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等不一而足,这一切归根结蒂就在于摒弃传统文化,一味崇尚西方的自由化思想及全盘接受拜金主义的文化。没有传统文化作支撑的民族,就像无根的浮萍随处飘零。 没有传统文化作支撑的民族,就像无根的浮萍随处飘零。(资料图) 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 何谓传统文化?学者庞朴将其定义为“传统的文化,指出传统文化是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应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这种狭隘的理解很片面,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是“文化”而不是时间、方位、绝对意义上的“传统”,任何被中国化了的文化,包括历史上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精髓的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比如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改革家、思想家魏源,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就是一个洋为中用、以文化文的活例证。从传统文化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过去,现在的视域融合根本不能形成,任何一种文化,一经产生,就意味着它融入了传统。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也可以说:“一切被中国人消化、吸收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再比如马克思主义,它虽来自西方,但自从它和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适应相结合之日起,就是中国特色化了的文化,是为中国人所用的文化。因此,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又包括任何被中国化了的外来文化。 从文化不自觉走向文化自觉,激活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资料图) 传统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千年文明浸淫的结果。传统文化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割断的,它时刻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老百姓习焉而不察。以儒学为例,余英时先生就洞察到了这一点,他说: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从一个人自生自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以步步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每一角度。”现如今,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梦想的征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文化不自觉走向文化自觉,激活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使其更好的为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愚之见,要更好地激活多元传统文化,必须培养一批具有文化心的殉道者。 文化的殉道精神:文化心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要有一种文化的殉道精神——文化心。道不远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何谓“文化心”?具体来说就是指有文化理想、坚定的文化信念甚至任何时刻都愿意以生命来殉道的一种文化人的担当。著名国学学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曾言“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巨人的时代”,可由于种种的原因,没有出现文化巨人,文化侏儒、文化骗子却比比皆是。他们所思所想的不是以文化来立命,而是利用文化来谋一己之私利。如寺庙的假和尚,用虚假文化项目套取国家财政的无良商人、贪污腐败的官员等等。如果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毕业后想的仅仅只是用这张文凭去换取一份惬意的工作,那么,中国的文化教育就是失败的;如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一群睁眼瞎的江湖术士所垄断,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权与价值体系将沦陷殆尽。在这基础上去谈文化复兴梦,无异天方夜谭。 他们身上应该都具备兼容并蓄的人文关怀,坚定的中国立场、前瞻性的世界眼光。(资料图) 近日,我们参与了“一道一缘,百博百文海南玉蟾宫“国学”体验之旅,当我们站在文笔峰上极目远眺,四下苍茫,天地独运,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那种豪情涌上心头,内心不觉涌动起一种文化情怀,这种情怀是跌宕的。我们为玉蟾宫这位铁肩担道义的陆文荣道长的文化心所震撼,陆道长只读了几年书,却十分渴望文化,曾作为企业家的他毫不犹豫地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花六七年时间努力钻研传统文化,再用十几年将玉蟾宫打造成了展示海南本土文化的窗口。无独有偶,我们所熟知的获得“2014中华文化人物”及连续4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举办的世界民俗摄影大赛“人类贡献奖”中获奖的刘启后(老后)先生,手里仅拿一台价值几百元的老式相机,通过摄影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就让湘西南隆回大山深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这张名片飞到了联合国。可是有谁知晓,这位独来独往的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为了考察、保存即将濒临消失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三十几年如一日,曾有九个春节都是在白雪皑皑的瑶山度过。但当有人问他如此执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诙谐地回答:“虽然这些荣誉在大街上换不到一个红薯,但它却焐热了我这颗永不褪色的文化心,更坚定了我要一直走下去的信念”。确实,文化需要担当,只有历经跋涉与苦旅,甘于寂寞与坚守,方能别有洞天。当下,弘扬传统文化,就需要像陆文荣道长和刘启后先生这样拥有坚定文化心的殉道者。作为一个文化殉道者,本身应该具备的素养也是常人所不及的。他们身上应该都具备兼容并蓄的人文关怀,坚定的中国立场、前瞻性的世界眼光。 求大同,存小异。(资料图) 首先,从历史层面来讲,应该有一种“兼容并蓄”的人文关怀。传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看起来是平行线,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基本构成儒、释、道、墨、法、马克思主义等。在弘扬传统文化时,我们应该“求大同,存小异。例如,儒佛道三家思想是共存互补的,他们共同维系着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与系统,也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基本观念、规则制度和生活方式。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与道家的“上体天心,下利人物;助国安民、济生度死”的理念是辩证统一的。但当代社会弘扬传统文化,较为活跃的是复兴儒学,并把儒学倡导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是有失公允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说过一句公道话:“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而不如佛道二教者。”因此,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时应该摒弃门户之见,不可是此非彼。应该承认各自的长处,力避各自的短处,求大同,存小异。不能孤芳自赏,应该允许百家争鸣。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愿意学为好人,就是对传统文化做了一份贡献,至于它是学而优则仕的儒者,还是看破红尘的方丈,甚至是逍遥自在的道士,都不能厚此薄彼。 其次,从国家层面来讲,应该坚持坚定的“中国立场”。信仰无国界,但文化有传统。人文环境与经济状况可改变,但不可改变的是解经的中国立场。不应该用西方的文化来比附中国的文化,让“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的思想装神弄鬼。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以哲学为例,正如人大张立文教授所说“中国哲学只有从对西方哲学‘照着讲’和‘接着讲’中抽离出来,通过中国哲学自身的逻辑建构,来‘自己讲’‘讲自己’,并从中得出中国哲学自身的‘话题’,才能重新找到中国哲学的价值意义”。弘扬传统文化也理应从中国立场出发,充分挖掘诠释传统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让经典重新焕发新的生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更是一次切实培养文化心中国式传承殉道者的创造性实践。(资料图) 最后,从全球层面来讲,应该有前瞻性的“世界眼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自吹自擂。中华民族是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并把它内化和纳入自己的传统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的整体和谐生存提供精神滋养。费孝通先生曾言各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就是各个民族都要弘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对他国文化传统也要心存敬畏与温情,我们没有的,要学习别人的,即使有,也要学习别人,丰富自己;“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如西方强调正义、自由、权利、理性、个体等普遍价值,中国强调仁爱、平等、责任、同情、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普遍价值,但它们也有文化共性,比如平等、励志、礼仪、爱、同情等。只有“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解其纷”才能真正达到“和光同尘,天下玄同”。 文化心,中国式传承,不是过耳东风,走奢华豆腐渣工程,而是天地惊雷,文明炸响人间;不是虚于其表,招摇声势,而是正本清源,扫荡当下文化语境浮躁社会里暴风骤雨般的雾霾。海南玉蟾宫这次举办的“一道一缘,百博百文” 国学之旅既是一场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的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切实培养文化心中国式传承殉道者的创造性实践。 (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徐艳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