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从黄帝、老子到白玉蟾:南宗道教溯源(2)


    南宗道教的历史脉络
    南宗门人陈致虚《金丹大要》卷一指出,南宗金丹大道渊源于太古,黄帝修之而登云天,老君修之是为道祖,巢由高蹈,篯铿长年,尔来迄今,历数得道丹成者不知有多少。自河上公五传,而至魏伯阳。其后张陵得伯阳之旨,丹成道备,降魔布教。又有葛玄、许逊等济幽斩蛟,逢时匡世救劫。“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其间道成而隐,但为身谋,不肯遣名于世间者,岂胜道哉!复有传世存道,序传诗歌,或隐或显,宁具知乎?至于功高德重,尊居帝境,宰制劫运者,又难备知。燕相海蟾受于纯阳,而得紫阳,以传杏林、紫贤、泥丸、海琼,接踵者多。我重阳翁受于纯阳,而得丹阳,全真教立,长春、长真、长生、玉阳、广宁、清静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散满人间,唯紫阳《悟真篇》颇详,又得无名子诸公引而明之。我黄房公得于丹阳,乃授太虚,以传紫琼,我缘督子得于紫琼。”这就明白揭示了南宗直承黄老心法,演衍钟吕金丹大道,而大成于白玉蟾。
    依据这些道经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了解道教南宗的渊源与发展历史。从战囯时期的黄老道,到汉唐之际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的金丹道,张伯端、白玉蟾的南宗,其下延及彭耜、萧廷芝、翁葆光、陈致虚、陆潜虚、仇兆鳌、付金铨等,直至当代海南玉蟾宫陆罗星,这是一脉相承的南宗法统,已历三千年余的历史。
    
    三清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南宗道教传戒授箓制度,形成于南宋时期,其时谓之传度。传度的内容包括传戒、授箓、传法。自白玉蟾祖师开始,即公开在武夷山升真玄化洞天冲佑观,修设三界醮坛,授徒传度,广开南宗门庭,并有《南宗传度仪》传世以作典范。南宋嘉定九年(1216)正月吉日,白玉蟾祖师亲自主持传度,上章谢恩奏事,为武夷山冲佑观道士、正一盟威弟子施某等传度,授戒传法。嘉定十一年(1218)十月吉日,白玉蟾祖师又主持传度,上章谢恩奏事,为彭耜、留元长、林伯谦、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等,付以道法,奏准玉格,传授戒法。
    南宗传戒,初真为十戒。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炁。当守真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过差,食肉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杂秽。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老子传丹道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据白玉蟾《传度谢恩表文》记载,南宗弟子皆领有法职称号,白玉蟾为“高上神霄玉清府雷霆令、统五雷将兵、提领雷霆都司鬼神公事”;众弟子中,彭耜为“上清太华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风雷判官”;留元长为“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太乙雷霆典者,九灵飞步仙官,签书诸司法院鬼神公事”;林伯谦为“太上正一盟威法师,充驱邪院判官,南昌典者,九灵飞步仙官兼管雷霆都司鬼神公事”;胡士简为“太上三五都功法箓弟子、奉行天心正法、驱邪院判官兼干五雷使院事”;罗致大为“太上正一盟威法师、行上清混元天心五雷大法、差充主管驱邪院事、兼雷霆都司事”;陈守默为“太上三五都功紫虚阳光箓弟子、行上清北极天心正法、金阙内台炼度典者、驱邪院右判官”;庄致柔为“太上正一盟威法师、行灵宝天心玉晨五雷大法、九灵飞步仙官、主管驱邪黄箓院事”;潘常吉为“太上三五都功职箓、神霄玉府右侍经、蕊珠侍经”;周希清为“太上三五都功职箓、神霄玉府右侍经、紫华侍经”。藉以表示仪式用法时,必须写出所受法阶地位,以利行法。上述称号涵盖“正一”、“上清”、“灵宝”、“神霄”、“天心”诸派,代表领受各派箓名、道阶、法位与仙职等,足见白玉蟾弟子众多,来自于各门各派,最后汇聚于南宗旗下,成为教团的骨干。
    
    东华帝君 明代彩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藏(资料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