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备于理:别学林妹妹 心安哪有病来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21 腾讯道学 宁业高 参加讨论
林鉴堂“心安那有病来时”诗 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 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 注释 ○心病:病症名称。心脏的各种病证。”这里是指人的心理疾病。 ○念:杂念。 ○心生:内心世界里产生。 译文 自个所患心病只有自己知晓,要针对当初所起杂念去医治。 只是你自己心中有念才生病,若当初心安今哪有心病来治。 养生旨要 上列诗句选自清代医家尤乘《寿世青编•勿药须知》,原文曰:“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则全不系药力,唯要在心药也。或曰:何谓心药?引林鉴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此之谓心药。以心药治七情内起之病,此之谓疗心。予考历代医书之盛,汗牛充栋,反复详明,其要主于却疾。然《内经》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于无病,疗身不若疗心。吾以为使人疗,尤不若先自疗也。” 这首诗简明地说出了心病的病理,也告知人们,心病无药可治,心病只有靠“心药”治疗。如果不想得心病,那么只有胸怀豁达,开心快乐,不要让“心”生病。 心安哪有病来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心理疾病,是心中之结,无法释解,终成一疾,非心脏病。发作初期,不影响正常生活,多隐藏于内心深处,平时外人不易察觉,只是会在空余之时感叹,郁闷;严重时,茶饭不思,食寝不安。 心理学者分析说,心病的生成似乎很容易,一件事,可以成为心病,因为这件事没做好,或者,没有希望做好,其最后的结果离当初设想的结果相距甚远,于是成为一个心病;一个人,可以成为心病,一个仰慕的人,一个倾心的人,一个喜欢的人,可遇而不可求,相见恨晚,有缘无分,都很容易形成一个心病,相思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甚至一句话,也可以成为心病,一句无关痛痒的话、无心之话、玩笑之话,都有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种情况,极易形成急性心病,其后可能很快缓解,或者,转为慢性心病。然而,治疗心病似乎很麻烦,目前暂无相对应的中、西药可治疗,唯一良方,乃“心药”也,诚如古人所说,“心病还须心药医”。 清代医学家尤乘学医刻苦,肯于钻研,重视防与治,不仅善于治病,亦善于养生,特别重视“心养”,他说“疗身不如疗心”,他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指出了“神明”在思维,调节行为和统帅全身生理活动等中的特殊机能,而这些都是由“心”所主。“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人有“七情六欲”,欲望过大,好高骛远,心神必然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忧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减短寿命。尤乘告诫人们,欲使养心,就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代养生学家高濂强调养生须以“安乐为本”,惟有安乐,才能延年益寿,如果真正在心灵、理念上如此认知,并在日常起居和生活环境条件方面有所保障,那么,就可以坐享八十、九十高龄,延达期颐,是很容易的,甚至超越百岁,也是完全可能的。 附录1: [明]林鉴堂《安心诗》6首 我有灵丹一小锭,能医四海群迷病。些儿吞下体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 安心心法有谁知,却把无形妙药医。医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虚时。 念杂由来业障多,憧憧扰扰竟如何?驱魔自有玄微诀,引入尧夫安乐窝。 人有二心方显念,念无二心始为人。人心无二浑无念,念绝悠然见太清。 这也了时那也了,纷纷攘攘皆分晓。云开万里见清光,明月一轮圆皎皎。 四海遨游养浩然,心连碧水水连天。津头自有渔郎问,洞里桃花日日鲜。 (转引自尤乘《寿世青编》) 附录2: [宋]苏轼“安心是药方”诗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苏轼《病中游祖塔院》) 附录3: [宋]邵雍《身太平》诗 人为万里灵,履地戴天生。 气静形安乐,心闲身太平。 (邵雍《身太平》) 附录4: [明]高濂“安乐长寿”说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室安处者,为得安乐窝; 保晨昏怡养者,为得安乐法;闲溪山逸游者,为得安乐观; 识三才避忌者,为得安乐戒;严宾朋交接者,为得安乐助。 加之内养得术,丹药效灵,耄耋期颐,坐跻上寿,又何难哉? (高濂《尊生八笺》“起居安乐笺”)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中华养生通鉴》(宁业高编著)整理发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编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