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人能常清静 天地悉皆归:先得“清净”才能获真道


    文/米三敬
    修心之要:常清净
    前段时间去龙虎山大上清宫寻师,偶得福机,遇到了我的师父——倪罗红道长。师父的一番话让我获益匪浅,在诵读了《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后,更是陷入了深思。
    《常清静经》在道教中的地位是非同凡响的,大多数人也选之为其修心之根要。其中一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更是一语破天机,简单而又直接的道破了清净之重位。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书影(资料图)
    开篇道,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我们直白的来看大致可以得到,大道没有形状,生育了天和地。大道没有情感,运行了太阳和月亮(昼夜)。大道没有名字,却生养使万物生长。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勉强称其为道。
    我们换一个角度尝试下去理解这段文字:道(不知其名,且称之为道)它异常浩瀚,故称大道(大指无穷尽,不为形容词,为量词)它的形态,是不固定的(我们说不出它是什么状态)所以称为无形。可是万物皆为其形,并非没有形态。它生育了天地(因为它生育天地,故称万物之本,有形而无定,后面会讲到)这个天地,除苍天大地之外,我们可以加个定义“天地方圆”即为方圆,即是万物准则,所以我们将第一句定义为:道是浩瀚多态,却不以定形的。而它,创造了天地。(即天地准则)
    大道无情?文中提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而道是没有感情的?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话:“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样的死重于泰山。”表面上是完全不相及的,但是内涵却暗合了老君口中的“道”。前面说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即而万物皆与道伴生伴存。而“长养万物”也暗示了道是不偏不向的,以万物为先,而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有所偏移的。如今社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正是“道”不会偏袒人类,而以万物为重,而于这般,所谓“无情”却不如一句太上慈悲来的更为直接了当。
    大道无名?《道德经》开篇提到: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一句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是可以形容的,却不是简简单单可以形容的了的。而“道”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只好先称之为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也道出了不是没有名字,而是很难说清根源。)大道无名,长养万物,不如说成道这个说不清又无处不在的东西,却创造了我们眼前的一切事物。
    运行日月,把这句话放到这里说,很多人都知道。道创造了万物。所以创造了日月,但“大道无情”其实道出的正是人间秩序问题,日月的交替是一种秩序,也是一种对立。而日月分割代表的也是阳与阴,也同样暗示了万物都是对立性的。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也就是我们口中事物对立与统一了。
    “夫道者,有清有浊”。这里再次呼应了前文的生育天地,运行日月。讲出了道教最经典的阴阳理论。而其中男动女静这里说一下,相信很多略懂中医的朋友都知道,一男,一女,男为阳,女为阴。同性之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说明了阴阳理论适合于万物),故“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怎样达到“清净”
    何为清静? 经文中提到“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所以,经中的清净并不是所谓的六根清净,不闻俗事。而是“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就是说,人应该放平心态,遇事不乱,遇恐不惊,喜而不喧,悲而不泣。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这里正呼应了上文,写出了多数人修行的误区。去刻意的“清静”。而这些人也恰恰违背了道教“顺其自然”的修行思想。
    
    顺其自然(资料图)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这段话表面来看我们或许会认为要遣其欲,澄其心。其实不然。其实简单的来讲,不为欲而行,随心而行,无所目的和针对的去“静”就是“真静”。而后文中“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也说明了,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而后的一句话才是这部经闻的真谛,“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句话大概就是我们说的返璞归真吧。
    文中提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为有妄心”所以说,很多的时候,别把事情想的太复杂了。(编辑:忆慈)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米三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