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一篇文章让你秒懂道教全真派传戒礼仪的发展历程


    全真派传戒礼仪的创立与发展
    传戒礼仪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礼仪,戒就是戒律。一般认为,传戒仪范是由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创立的。据清代全真派高道王常月《钵鉴》称,邱处机采集道门传统戒律,仿效佛教沙弥、比丘、菩萨等三戒制度,订立了“三坛大戒”,即: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只是从金元到明末,按照邱处机制订的传戒仪范都采用单传秘授的形式。弟子得之于师父,而旁人无从得知。直至清代初年,王常月主持北京白云观以后,将单传秘授改变为公开传戒,在白云观设立戒坛,广度弟子,弘扬律宗,使得全真龙门派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一时间,中国大地,从北至南,到处是龙门弟子在“立观度人”,弘道传法。
    
    王常月画像(资料图)
    因此,从清代以来,一个全真派道士,能不能参加一次传戒礼仪,得到在戒坛上颁发的戒牒,就是他毕生宗教事业的象征、认可和标的。通过戒坛,系统学习道教的戒律和道教的知识,一个全真道士得到了颁发的戒牒,才算是达到自我修炼的一个阶段,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真道士。
    戒坛传戒的内容
    按照全真丛林制度,除了白云观可以设坛传戒以外,其他有条件的丛林亦可设戒坛传戒,例如,沈阳的太清宫,成都的二仙庵等等。过去的传戒时间长达一百天,后减少到五十三天。传戒仪式在三座戒坛举行。
    
    北京白云观(资料图)
    三坛大戒的内容是:
    1.公布要目。
    2.半夜在“密坛”授法。
    3.授全真大戒一百余条。
    传戒时期,受戒人生活费自理,衣钵、戒牒和规也都要自费购买。每次传戒由方丈当传戒律师,另外精选一些有道行和经验的大道士协助传戒。除了引礼师不止一个以外,其它职务每职一人。引礼师的数目依受戒人的多少而定,多时可达十个至二十个。戒坛上供着道教神团中的主神三清像。
    受戒人必须年满十六岁,一般应在普通小庙里至少住满一年。受戒人的姓名印在《登真录》上,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排列。头四名受戒人有资格成为十方丛林的方丈。第一、二位受戒人授予法简,注明他们的道派和师承。全体受戒人都领取道袍、度牒、饭钵和规。只有全真教的十方丛林才能传戒。
    传戒礼仪的全面恢复
    在停止传戒礼仪四十年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中国道教也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于是,在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五),北京白云观又恢复了隆重的传戒活动。这次传戒礼仪历时二十多天。
    
    传戒礼仪的全面恢复(资料图)
    全部传戒礼仪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部分:
    一、准备阶段。包括各路戒子到北京白云观报到,观看观内张贴的《告诸戒子榜文》、《戒坛清规》等告示,由白云观知客按照全真派挂单礼仪对戒子逐个进行考核。安排住宿、饮食、起居事宜。
    二、传戒阶段。包括迎师礼、演礼、考偈;请律师、审戒、诵皇经、礼斗忏;讨论戒条、传授衣钵、发戒牒、普表谢神、做铁罐施食道场等等内容。
    除了以上所述传戒节次以外,众戒子除戊日外,还天天早上和晚间参加早晚功课经的念诵和礼拜,中午要念诵《三官经》等。
    1995年11月1日至21日,在四川青城山常道观又举行了第二次传戒法会。至此,道教全真教派的传戒礼仪可以说已经完全恢复了。(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吉林市玄帝观”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