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风谁来规范 解读大宋“整风”诏
http://www.newdu.com 2024/11/16 10:11:12 腾讯道学 万景元 参加讨论
文/ 万景元 《宋大诏令集》里看到这么一道诏书,《禁寄褐道士诏开宝五年闰二月戊午》云: “元妙之门。清净为本。迨于末俗。颇尚真风。或窃服冠裳。号为寄褐。或杂居宫观。曾不舍家。有黩宪章。所宜厘革。应两京及诸道州府。士庶称寄褐者。一切禁断。其道士。无得于宫观内蓄养妻妾。已有家者。速遣出外居止。仍自今不许私度人。如愿入道者。须本师与本观知事同诣长吏陈牒。请给公据。然后听习教法。度为道士。违者捕系抵罪。”诏书是北宋年间颁发的。 《宋大诏令集》 一、在全真派之前就已经有出家道士 我们印象中,正一道士在家修行,全真道士出家住庙。道教有出家制度,是从王重阳祖师立教开始才有的。在此之前,道士是不出家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早在唐宋时期,道教有就出家道士。 《停修金仙玉真两观诏》云:“奉为则天皇后东都建荷泽寺,西都建荷恩寺,及金仙、玉真公主出家,京中造观,报先慈也。岂愿广事营构,虚殚力役。” 《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云:尊师“奉敕出家,配住宗圣观。” 又《唐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云:“先生姓胡氏,(阙六字)族也。代业黄老,门清儒素……九岁出家,十二休粮。二十游衡山……. 召为威仪及天下采经使。因遇诸真人,授赤丹阳精石景水母。故常吸飞根,吞日魂,密而修之”云云。 以上皆为唐代道士出家之明证也。另道藏中有《太上出家传度仪》一卷,乃宋朝道士贾善翔所编集。足见在宋朝的时候,道士出家已经制度化了。但是唐宋道士之出家,只是住庙而已,就跟现在住庙的正一道士一样,全职做道士,可以有家庭的,但是不得将家眷带到庙里去。 远离尘世 住山修道 二、道士出家是为了更好的修行 我们知道很多道士是不出家的,天师道的道士大多数都是在家的,因为天师道刚创立的时候,是政教合一,教民很多都是有家室的。但是随着道馆制度的建立,以及上清派的兴起,道教逐渐有了出家的道士。天师有夫妇同修的黄赤合气之法,而上清则有独身修的玄真偶景之术。 在陶弘景的《登真隐诀》里就有远离尘世,住山修道的人。譬如上清派祖师魏夫人,早年做过天师道的祭酒,后来遵从父母之命,结婚生子。尽了自己世俗的义务之后,就决意辞别家庭,入山修道。所以道教很早就有出家的道士。 1995年青城山传戒的时候,上祥下贞曹真人说:“有天地即有男女,男子成仙者多,女子成仙者少。何也?因男子可以游方访道,女子难以出门求师云云。” 以前道士有炼外丹的,也必须选择名山洞府,方能成就,且必须远离世人,以免世人诽谤,致使金丹不成。自从雷法兴起之后,有一些行法的道士,也多是出家道士,不事婚娶的,原因是有些行法戡查鬼神之时,拘禁妖魅之伦,有时候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不好的事情,所以这些道士也多选择出家修道。 三、在加强道风建设中政府宜起规范之作用 我们现在提倡加强道风建设,道风建设似乎是道教内部自己的事情,道风和党风、政风不一样。道教是以宫观为单位,比较松散的团体。道风建设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外在的监督机制,想完全靠道士自己去规范自己,难度是很大的。这种情况不是现在才出现的。 在北宋的时候道士就把自己的家属安排到庙里去上班,穿着道士的衣服,称为寄褐。在缺少外在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很难指望宫观住持自己管好自己。皇帝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颁发了这么一道诏书,禁断寄褐道士。要做道士,先拿度牒,持证上岗。 “仍自今不许私度人。如愿入道者。须本师与本观知事同诣长吏陈牒。请给公据。然后听习教法。度为道士。违者捕系抵罪。”古代的度牒,其实是道士的准入制度,需要先考核,然后上报礼部管理宗教事务的部门备案,才发给度牒,做为凭证。在历史上,度牒制度,对于提升道教教团人员的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把好入门关,也是道风建设的重要一步。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吕洞宾修道故事(十九):杀物救命 仙家不取
- 下一篇:念雷祖圣号 辟邪护身保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