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为什么有德之人总是看起来很平庸?


    文/李大华
    春秋时期,鲁国最后的一个君主鲁哀公有一天对孔子谈起自以为奇怪的事:听说一个叫做哀骀它的人,形貌丑陋无比,可就是这么个人,男人与他相处了,都不肯离开他;女人见了他,就回去与父母请求说:与其嫁给别人为妻,宁肯给他做妾。父母不肯,女子便十数次地哀求父母准许。
    
    真正有内涵的人,是一种渊默的深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这人不曾著立学说,还常常附和别人,他没有君主的权位,却能济生度死;没有俸禄爵位,却能使人肚子饱食;况且还以丑陋闻名天下。再看他的智识,不过常人,却能使男男女女的都跟随了。哀公说:
    “我想啊,他一定有超乎常人的地方。于是就召见了他。果然那丑陋的样子能吓倒人。可是,在与我相处不到一个月,我就有些欣赏他的为人了;不到一年,我就信任了他。恰好国家宰相空位,我就下令他做宰相。然而,他接到这个任命,好像并不高兴应诺,那淡漠的样子似乎想要拒绝这个任命。当下,我感到了羞辱,便勉强地要他接受了相国的职位。可是,没几天他就离我而去了。我呀,为此忧虑到失了魂似的,感到再也没有人乐意与我共同治理这个国家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回答道:
    “我曾经出使楚国,恰好见到了一群猪仔围在死了的母猪身边吃奶,不一会儿,那些猪仔彼此神色惊慌的样子,丢下那母猪四散开去,原来,小猪仔们是因为那死了的母猪不像平常那样看着它们了,也不像活着的时候的那个神情了。看来,猪仔们爱的不是母猪的形体,爱的是母猪的神情。在战场上战死的人,埋葬他们的时候不用饰物陪葬;受了剁脚之刑的人,无法让他喜欢鞋。因为用来装饰的本体都不存在了。……这个哀骀它未言语就使人信服,没有功劳就令人亲和,还使得人愿意把国家的权柄授予他,且生怕他不接受。看来,这必定是一个才性全而德性不显的人!”
    “什么是才性全?”哀公追问。
    孔子回答: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都看做是事情的自然变化,是天命的流行,日夜相互替代,人的智识是无法看清它们什么时候开始的。如此,不让这些事情扰乱自己的和顺,不让它们进入自己的内心,使自己保持和畅逸乐,穷通万物的变化而内心不失和悦,而且,使日月交替不出现任何的间隙,不管什么样的事情,都视如春机盎然。这就是与外物相接而心生四季变化。这就叫做才性全。”
    “什么是德性不显?”
    “平静是水的极盛状态,可以作为取法的准则,内保其清明而外不波荡。德性,就是完成和顺的修养。德性不显,所以事物与之和顺而不离。”
    另一天,鲁哀公与孔子的弟子闵子骞谈起这件事,感叹道:
    “过去,我以自己君临天下,执掌百姓的纲纪而为他们的生死而忧劳,我还自以为精通治国之道。如今,我听到了至人的一番话,才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懂得如何治国,这才轻率对待国家事务而终究丧了国。我与孔丘不是君臣关系,是‘德友’关系。”
    才性是指人处理与平衡事物的见识与能力。悦生恶死、求存救亡、嫌贫爱富、喜誉惧毁,这些本是人之常情,谁遇到这些事都难以脱洒,如果不是有很高的见识,不可能对其有深刻的洞察,也不可能在内心就把它们摆平了。庄子提出了一个达观的见识,把它们都看作是自然更替的变化,且不让这些东西扰乱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和悦。
    德性是指人完成的修养。如果不是德性修养,那些扰乱人性的东西即便当下处理妥帖了,却不见得能够持久。只有养成了德性,才有稳定一贯的态度,恰如清明是德性,水是才性,德性清明了,水才不会波荡。
    德性不显又是另一层境界。有了德性,还有个愿不愿意显露的问题。德性养得越是深厚,就越不显露,如水的清明越是深厚,就越不易波荡。在庄子眼里,那些有德之人都不显山露水,甚至形体残缺,乍看起来,无才无德,却不知被褐怀玉,可做圣王师,诸如许由、渔父、申徒嘉、哀骀它等等,所以,庄子才形象地拿了个形体与德性的“支离”说出他心里的道理。
    只可惜,在世俗社会里,人们通常难以忘掉外在的东西,如形体残缺,或者相貌丑陋,却忘掉了他们具有的高尚的德性,这种情形,庄子说:
    “人们忘掉了有德之人不曾忘掉的东西,却不忘有德之人忘掉的东西,这就叫做‘诚忘’。”
    有德之人不曾忘掉的东西是什么呢?正是德性的追求。而有德之人忘掉的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死生、存亡、贵贱、贫富,乃至形体的美丑。
    《庄子》原文参考:《德充符》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泛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屡,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德充符》)
    作者简介:
    李大华,陕西紫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为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禅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原名为《德全而形不全》,系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