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太乙救苦天尊(三):人生诸苦来自与德不一


    在道藏三洞四辅十二部经中,每言到接引、拔度、超渡之事皆要仰仗太乙救苦天尊,因祂是元始祖旡所妙化之九阳之精,故元始天尊谓老君曰此圣最尊最贵,最圣最灵,可说得到并具有最无上之道心,其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最能代表道之真心,真慈真仁,以大慈悲心、平等心来救度众生得以离苦得乐,令他们凡有所求,必能如愿,如求健康长寿,得健康长寿,求官得官,求子得子,求福得福,求定得定,求道得道,求仙得仙,求度得度,只求你能诚信,必有灵验。
    只要众生持念,思念太乙救苦天尊圣号,自然以心印心与太乙道力相印,实时感应,始万邪不入,万祸不侵,万难不生,诵之万遍,福禄绵延,吉祥萃泰,寿命永保遐年。在世能抱自己之一与太乙救苦天尊之一相印,即能化娑婆世界为莲花邦,清静无染,因心净而国土净。临终前不忘思念太乙救苦天尊,则实时被接引往生“东极长乐世界——东极妙严宫”,永脱生死轮回之苦。
    
    太乙救苦天尊是生命符号的象征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一语出自道教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所谓“齐同慈爱”,就是“物我兼容”,对自然万物和所有人类有着同等的慈爱之心;而所谓的“异骨成亲”,就是将对亲人的爱扩大到无血缘关系的他人身上,即亲其亲以及人之亲,此乃太乙法门所要强调的重点,这就是太乙救苦天尊大悲、大智,无量慈爱精神的终极精神。
    《道德经》的“天道无亲”观点亦与此相融,而此精神也就是儒家的忠孝仁义伦理纲常、墨家的“兼相爱”思想,与及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精神。佛教重视慈悲,并把它解释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说:关爱他人,对他人慈悲,不一定只是因为他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把他人的身体等同自己的身体那样悉心照料和爱护。这其实和基督教提倡的”爱人如己”精神是相通的。道教太乙救苦天尊所展现出来的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理念,也体现了道教特有的尊重生命、善待他人乃至万物的大爱精神。
    其一,在生成论层面,太乙救苦天尊象征着元气
    道教认为元气是万物的本质结构、变化动力、生成机制,为道之用,"通天下一气尔。道既是万物生化的根源,也是万物运化所必然遵循的规则。所以,万物皆是道生气化的必然。作为道教生命观中的一种生命形态,神仙的来源与构成也遵循着道生气化的生成原则。道经中有关先天之神、后天仙真、道教民俗神的由来都说明了这一点。
    太乙救苦天尊的来源与形质构成也遵循着道生气化的原则。在本质上,太乙救苦天尊源于道。《太乙救苦护身妙经》借元始天尊之口称:虽然万物万灵遵道而生,各有示现,有形之相似乎不同,但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为道所化生,与道同体。太上老君、太一救苦天尊等先天尊神,都为象征道的元始天尊所化生,是道之别名,不同处在于各有所司。在形质上,太乙救苦天尊象征元气。经文中,元始天尊告诉太上老君:“此(太乙救苦天尊)是九阳之精,甚灵甚灵。”天尊则元气是也,法身无相,积气成真,为天中之尊。聚则成形,散复为气。
    可见,太乙救苦天尊以先天至阳元气为形质。道教中,元气是混沌状态,阴阳两具,自身具备生化之能力,为造化之基。因此,太乙救苦天尊具备了化生各种形象的形质上的理论依据,其“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邪,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帅,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郑所南也以为:“然则太一天尊,非实居东方也。东方乃天地之生气,托言东方为现化之境,以溥生生之恩焉。”
    
    “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其二,在形神论层面,太乙救苦天尊象征元神
    道教生命观的形神论认为,个体生命由形与神组合而成,形神之间是形宅神主的关系。神可分为元神与欲神。“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元神是生命的本质。它表现为先天一点灵光,人之个体生命降生之际,“灵光入体,与母分离”,婴儿才具有生命活力。婴儿除食母乳,别无所知,为元神用事,这正是含真抱朴的状态。
    但伴随生命成长,元神渐渐被欲神所覆盖而不显,日常用事均为欲神主事,生命流程相应循环在生老病死中。如果能将欲神拂去,换以元神主事,人就把握住了生命的本质。“元神见,则元气生”,生命体形神相依,健康长寿乃至得道成仙。道教养生,重在养元神,魏晋道经《西升经·邪正章》说:“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并提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灥睦砟睿道教生命论中主体性的问题得以彰显。
    太乙救苦天尊在个体生命中相当于元神。“世人惑于形像,泥于高远,谓太一天尊必在九霄之上东极宫中,殊不知,太一天尊即是自己元神。《藏经》云:自己天尊,何劳仰望;自己老君,何劳外觅。《救苦经》云: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其泥丸仙者,即太一天尊也。非居我顶上之一元神谁欤?或者不悟,竟指我即是太一天尊,均成证缪。”
    这段解说表明:太乙救苦天尊就是元神的别名,以身中神论,则为泥丸仙。元神、泥丸仙必须在生命体处于清虚状态时才能通感。正是基于对元神与泥丸仙的这些认识,在主奉太乙救苦天尊的炼度仪式中,郑所南根据高功自身修炼境界,将祭炼分人为祭炼与天然祭炼,“人为祭炼者,大役于众则游乎纷华之场;天然祭炼者,泥于一则归于造化之根,若达于天然祭度者,则不度自度”。天然祭炼正体现了马西沙教授所言的道教炼度仪式“有炼有度”的特点,也体现了内炼元神能达致的一种生命境界。
    其三,在心性论层面,太乙救苦天尊象征中和
    在道教文化中,数字作为文化符号,常常带有象征寓意,它不仅用以计数,还表征事物的某些特征。道经记载,太乙救苦天尊的诞辰为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如果我们对这两个十一数码进行符号剖析,会发现它内涵生命寓意。
    首先,十一月在中国古代历法中为一年之始。《史记》卷25《律书》说:“十一月也,律中黄钟。黄钟者,阳气踵黄泉而出也。”这是说,十一月如同代表阳律的黄钟,其时阳气聚于下,阴气盛于上,万物萌聚于黄泉之下,它象征十一月物候与气象刚刚开始萌发的自然规律。在中国传统干支纪月法中,每个月的纪月地支均固定,其中十一月为子。子位于十二地支之首,代表一年之始。故而,太乙救苦天尊诞于十一月有表征生命之始的意义。其次,太乙救苦天尊还诞于十一日,十一为五、六之合数。
    人生诸苦来自与德不一
    太乙救苦天尊之所以具有拯济生命之“苦”的功用,其秘诀正在于此。人生诸苦来自与德不一特别是成年后的生命处于心有所念、动有所著、昼有所想、夜有所梦的状态。“一日一夜,万死万生,驱役魂神,不闲一息,此乃处世之人,生身受罪于无间地狱,溼沦泊没,无有出期,苟非得道,孰能免离,若此罪人,实可哀也。”也就是说,道经认为人之欲神陷溺于身形感官羁绊中的生命状态,无异于身处地狱,而太乙救苦天尊能拯济这一切苦。
    如:“火翳者南方地狱之名也。众生常为欲火焚心而色翳目,故曰火翳。触目动心,地狱即现。既悟真诠,性天朗澈,一念湛然,所谓火翳者,皆化为清净之域也。”“剑树乃地狱名也。众生竞名利,争人我,与物相刃相摩,交谈如矛戟,对面如寇仇,见受剑树之狱也。至人体道,含洪光大,为而不争,胸中之荆棘悉化玉树骞林也道教以为,地狱为一种心理幻化之相,“认幻缘而有狱”。开悟正性,坚持与德为一就不存在地狱这一幻相。
    太乙救苦天尊用无上大德度脱死之能势
    太乙救苦天尊用无上大德度脱死之能势。死亡本是生命的一种形态,是精气神耗散完毕后的生命解体。但如果坚持与德为一,精气神可逆化为先天元气,并不断积累而成为生命解脱时的能势,最终生道相保。鉴于此理,道经提出:众人之死是最大的罪与厄,“一切罪莫大于死罪,一切厄莫大于死厄”,并以人们在死亡时的不同身心反应为对比,说明与德为一和与德不一之间的区别。道经称,圣人是身内生身、阳神脱质之人,其死称为“神仙”。贤人是在世间时,能够明心达性、性无所著、不与物交之人,他们以生为寄,以死为归,死亡对他们而言是复归生命之本,其死称为“复”。
    这两种人都坚持与德为一,他们身心悠然自在,即便贵为君王,也不及其乐。而众人在世时则是与德不一,魂梦念想,常与物交。这样的人死亡时,由于能势不足,精气神无法顺畅分离,就好像生龟脱壳、螃蟹入汤,非常痛苦。而且死亡之后,境界黑暗,如同半夜里的禽虫飞鸟,不知所归。他们往往跟随日常用事的习性在不自觉中化生,“盖心之所化而不得不化也。亦犹至暴者化为猛虎,或为傍生六畜禽虫之类,及再得为人,皆谓之物也”。基于这种理解,众人之死被称为物。郑所南认为太乙救苦天尊能救苦的根据在于:“人之生也,耳驰于声,目驰于色,念念之间,以万事分其天真之一,故众生死而为长夜之魂。悟万化,还其天真之一,故太一天尊能救幽魂之苦。”
    正是由于与德为一的养生功用如此显著,所以《太乙救苦护身妙经》称:“在天呼为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经文所述太乙救苦天尊的别称,也可理解为其养生功用的展现。如果我们坚持与德为一,就能成仙得道,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天呼为太一福神”。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坚持与德为一,就可以化解诸多困难,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世呼为大慈仁者”;
    当生命沦滞于地狱时,如果坚持与德为一,就可以获得元气而如同阳光照耀冰冻,复其本真,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
    当人们被不正确的思想左右时,如果坚持与德为一,会如同听见狮吼一般消除妄见,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人们遭遇疫疠怪病时,如果坚持与德为一,可以辟除病魔,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所谓洞渊,为道教中瘟部神名。如斋醮中有洞渊斋仪,主要与治魔辟邪有关。正因为太乙救苦天尊蕴含有济生度死的养生功用,无怪乎道教称其为“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的主要经典包括: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慈尊升度法忏》、《太上青玄太乙救苦拔罪法忏》、《太乙救苦天尊济度锡福宝忏》、《太上青玄慈悲太乙救苦天尊宝忏》及其他各式黄籙科仪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