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贵天真 懂天人之际方得大道
http://www.newdu.com 2025/02/20 08:02:31 腾讯道学 万景元 参加讨论
文/ 万景元 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书。那么“天人之际”是什么意思,《史记》一书又如何就“究天人之际”了呢?天人之际,也就是天与人的关系、天与人的交际的地方,天与人之间的事儿。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讨论如何治国,都离不开对天与人关系的探讨,最明显的是儒、法、道三家。 先秦诸子如何看天与人关系 儒家敬天,表明人做事,纵然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却不能逆天而行,俗语说“尽人事,知天命”,就根源儒家思想。孔子五十方知天命,七十能“从心所欲”却仍然不逾规矩。这规矩依然是老天所定的规矩。 ![]() 法家学派代表著作 司马迁将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本归于黄、老,并将老、庄、韩非、申不害四人同传,体现出汉初人对于道家、法家关系的认识。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主道》等篇,发展了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思想,站在帝王的立场上,以刑名法术为天道,帝王自身处势、立法、抱术,任用官吏去治理国家,使之有序,而不自为。法家不讲亲情和贵贱,“其极惨礉少恩”,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韩非的老师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人不再顺天命而行,而要制天命用之。可见韩非对其师的观点有所扬弃。 那么古代道家,认为天与人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庄子•大宗师》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清代刘凤苞就指出,这里所谓的畸人,其实是不拘礼法之人。不拘礼法之人,恰恰保全了活泼之天机。所以庄子里说“黔汝以仁义”,修仁修义之伤残人的天性,好比是在人的脸上刺字一样,是破坏了本然。 ![]() 天人合一 资料图 先天与人为的区别在哪里? 《庄子•在宥》曰:“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又曰:“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认为,天和人,是很不同的,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庄子所谓之“天”,有点接近于道;而所谓“人”,则是后天人类的智巧。沟口雄三在其《中国的思想》一书中指出:“与儒家并峙的道家,则将天与道的观念统一起来。依道家的理解,天是超越人为的自然秩序,是最根本的理法,是即道家所意味的天。”《庄子•秋水》又说:“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天是宇宙自然之法则,人就是后天人为的欲望和巧诈。在这里,可以显然的看出,天比人有更高的价值。 天不仁 人仁 天在先秦的思想中,有多种意蕴,在这里本文不做过多的讨论。沟口雄三先生认为:“以现代人的目光来看,将天理解为自然法则的天观,较之理解为主宰的、拟人的天观,肯定是一种思想史的进步。”道家认为天是自然之天,是无情的、不仁的。《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阴符经》也说:“天地无恩而大恩生。”天地运行遵守自然之规律,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家的天道观念,对荀子也有影响,荀子云:“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也是这个意思。 法天贵真 以合自然之道 《庄子•大宗师》云:“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意思是一个人梦见自己变成鸟了,就在天上飞;梦见自己成了一条鱼,就在水里游。人生好像是一场大梦。所遇到的境遇都能够适应。安于推移而与变化同去,才能入于寂寥而于天为一。 普通的人,则是喜怒哀乐,颠倒幻想,认假作真,种种执着,烦恼障碍。唯有道之 “真人”能够随遇而安,无适而不自得,无往而不逍遥,乃能入于寂寥,与天合一,契于大道。所以修道,就是要舍弃这些人为与巧诈,后天种种做作,复归于天道之自然。 儒家说的“敬天法祖”,道家却要“法天贵真”,乃至于合于自然之道。董仲舒说的人间之秩序,本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天不变化,人间的君臣、父子这些伦常都不会改变。儒家说敬天,也包含着要尊重现世秩序的意思。包括后来的理学,以“理”解“天”,天都有道德和秩序的意蕴。而道家说效法天道,这个天是自然之天,既然要效法自然,就要摒弃人世的种种礼仪约束等。在儒家那里,人道即是天道;而道家则认为人道是有违于天道的。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而修道,就是要舍人而从天,“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复其性命之情”。 道家的天道观,在现实生活中有起码有两点积极的意义 其一、是道家的自然之天,含有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的意思,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个是和后世理学所强调的道德之天不同的地方。理学强调道德之天,所以其格物致知之学,也是通过观察外物,以窥天理。比如竹子,就学习其虚心、有节之品格,认为这个就是天理。沟口雄三云:“中国由于道德与自然在认识上的连续性,使得理作为自然科学的法则不能独立,从而推迟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其二、是强调秉受于天的自然之性,保护人性不被外物所累,包括礼法、名教、功利等。教导人们,要舍弃人为而复归于本然之天性,从而养成率真、超然之性格。这点在今天,尤其具有积极之意义。 (腾讯道学独家约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庄子笔下残疾人可以警世
- 下一篇:道家医学典籍《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