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为政者要海纳百川 成为“百谷王”


    远离庙堂的老子在思想深处并没有放弃对社会政治的思考,他从水性的自然平和中反观到了当时现实政治的弊端。
    水性求平 为政者应实施公平之政
    水的本性是求平,求平是自然天道。老子认为,自然天道就像拉弓一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即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当时社会恰好相反,表现为“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正是一种公平的缺失。为此,老子主张为政者要以宽厚包容的心态来实施公平之政,提出“容乃公,公乃王”,认为为政者效法水性,追求公平,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
    
    海纳百川(图片来源于网络)
    谦卑纳才 方能百川归海得民心
    社会执政者一直看重人心的向背,儒家孔子主张执政者应努力造成百姓“襁负其子而至”的民心归顺的局面,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老子从对水的观察中体会出了一种高妙而有效的方法。比如,百川和大海都是水聚而成,但为什么是百川奔海,海纳百川?老子认为,那是因为大海处在百川的下位,“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据此,老子认为,为政者要想人心归顺,就一定要甘处下位,在民众面前应该言语卑谦、利益置后,所谓“以其言下之”“以其身后之”,由此使“天下乐推而不厌”,造成百川归海、万民追随的安宁局面。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一理念与他提倡的处世方法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中国历史上,力量弱小的刘邦能够战胜有拔山扛鼎之力的项羽,就因为前者卑谦纳才、善处人下,形成了众流归海之势;而后者刚愎自用、刻薄待人、逞力暴虐,最后成了孤家寡人。
    为政的最高境界——利国利民不主宰
    水促成万物的生长,但它对于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才是最高的德性。在老子看来,政府管理者就应该像水利万物那样治国理民,对于苍生,生成利益而不占有,支持发展而不矜恃,促成生长而不主宰。人们得益受利,反而不知道施与者的存在,他认为这才是为政的最高境界。所谓“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
    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和卑谦处下的态度治世理民,正是践行了自然水性体现出的天道规律。老子认为,执政者遵循这一天道,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上位,坚守宽广、包容、公平、卑下等德性之美,就自然成就了海纳百川的“百谷王”之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