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唐王朝崇奉老子与朝元阁、老君殿的关系

    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曾依托方士吉善行做法术面见老子,证实老子为自己的皇祖,为之建庙。古籍载曰:“吉善行,自言于羊角山见白衣老父,谓善行曰:‘为我语唐天子,吾为老君,吾而((你)祖也。’诏于其地立庙。”唐太宗李世民为强调自己政权的高贵与神圣,于贞观四年二月庆祝平定土厥而下的诏书中,把功劳归于“上玄”与“清庙”。上玄,即上天。清庙,即供奉元始天君、灵宝天君、太上老君三位尊神的庙宇。贞观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在诏书中追认老子为皇祖:“朕之本系,起自柱下。” “柱下”,即柱下史。相传,老子曾为周朝的柱下史。这年七月,“修老君庙于亳州。给二十万户享祀”。唐玄宗更是重玄崇道。他即位不久,便下令昭文馆、崇文馆及天下各宫观道士广集道书整理编撰,于天宝七载撰成《开元道藏》。从此,道教被抬高到“本朝家教”的地位。为了治国需要。唐太宗即位前夕,就与大臣们讨论时政方略,决定了“扶民以静”的大政方针。这与道教的基本教义不谋而合。他说:“朕新即位,为国者要安静。” “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并认为“人君简静”是治国的首要条件。要求自己“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唐太宗李世民“夙夜孜孜,惟欲望清静,使天下无事”。不久,便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在骊山上注重发挥道教的作用。《册府元龟》上说:“天宝七载十二月,玄元皇帝(老子)降于朝元阁,改为降圣观矣”。接着,一些文人们为迎合唐玄宗崇信道教的思想,为他制造了关于朝元阁道像的神话。《灵异记》上说:“当尧时,五星(金木水火土)自天而陨。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今西安市户县南秦岭中)之西,因号为太白山。其精化为白石,状如美玉,时有紫气覆之。天宝中,玄宗欲立玄元像,梦神人曰,‘太白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紫气见出是也’。翌日,令人谷中求之 ,果于其下掘获玉石,琢为玄元像,高二仗许”。由此可见,玄宗皇帝也是为了让太上老君为其政权稳固服务的。
    《临潼县志•古迹》记载说:朝元阁在“西綉岭第三峰也••••••《类书》:唐建,朝元阁在骊山,旧址尚在。”《贾氏谈录》:“在北山之上,基址最为崭绝,次东即长生殿。”宋朝人杜常诗曰:“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做雨声。”现发掘出土的朝元阁遗址,在今骊山西綉岭第三峰之端,位置与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关于朝元阁的建筑时间与建筑目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建筑于唐高宗麟德三年(公元66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依据是《旧唐书》上的有关记载。二是建筑于唐玄宗天宝初年,依据是当时人的诗词歌赋与遗址的考古发现。前者认为唐高祖追封太上老君为“圣祖”,高宗加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朝元阁就是唐王朝在骊山上朝拜和祭祀大圣祖玄元皇帝的地方,故名朝元阁。唐开元二十九年,玄宗帝又下令在阁内画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五位皇帝像以之陪祭。天宝七载十二月,唐玄宗夜里梦见太上老君降临朝元阁,故更名为降圣观,又新供奉太上老君汉白玉像于阁内。如此做法的目的是什么?天宝十年中进士的诗人钱起在《朝元阁赋》一文中写道:“彼会昌(那时,唐朝中央政府“改新丰为会昌县,骊山为会昌山”)之构宇,得朝元之美名。”是为了“圣人垂化,稽古上清”。就是想用道家思想,教化天下众生。果然,在朝元阁建成不久,唐玄宗就曾两次梦见太上老君降临骊山。唐人郑嵎《津阳门诗》写道:“朝元阁成老君见,会昌县以新丰移。”该诗注解上说:“至明年十月,老君见于朝元阁南,而于其处置降圣观,复改新丰为昭应县。”由上述可见,天宝六载朝元阁建成,天宝七载十月唐玄宗梦见老君降临朝元阁南,十二月又于其处修建老君庙,即降圣观。朝元阁和老君庙实为两处,一在先,一在后;一在北,一在南;一是恭迎道君处,一为供奉老君处。
    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老君殿的遗址。位置在骊山西綉岭第二峰顶西下处。其原殿旧址坐北面南。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总面积为2040平方米。整体建筑由殿堂、亭台、回廊组成。殿堂面阔7间,进深5间。属于高台建筑。现存高台台基1米。部分柱础犹存。台基四周用条砖包裹砌筑。殿南有东西对称的方形亭子的台基,面积各为25平方米。山门面向南边。殿与亭子周围围绕着400米的回廊。证明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唐代道观遗址,为研究唐代宫殿建筑结构、道观内部布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78年陕西省华清宫考古队对唐代朝元阁遗址进行钻探和试掘,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顶原老君殿南偏西10米处的断崖上,发现了厚2.50米、南北长8.00米的夯土基。遗址内出土有莲花纹方砖、条砖、莲花纹瓦当、铁泡钉和印有“口泉宫南”字样的板瓦残片等文物。试掘发现,唐朝元阁就坐落在骊山西綉岭第三峰之巅,所在位置与《长安志》引述《贾氏谈录》“在北山之上,基础最为崭绝”的记载完全吻合。
    同时,发现了骊山朝元阁遗址,出土了高6米多的台基和造型高大、古朴浑厚的鸱吻,这就不难想象朝元阁的巍峨壮观、气吞山河。证实了史书所载其高大宏伟非为溢美之辞。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道观建筑和高台建筑提供了新的技术资料依据。还对研究唐代开元年间至天宝年间抑佛崇道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合考古发掘,证明在骊山第三峰发现有老君殿和朝元阁两个遗址,纠正了史料将二者混为一谈的谬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