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观时盗机:论《黄帝阴符经》的天道观(2)


    所谓“盗”,亦即悄然难晓的意思。天地运作,无声无息;万物生息,不知不觉;人之存亡,潜生暗息。于不经意之中,天荒地老,物毁人去,其发展的过程尤如一个高明的大盗窃取他物而毫不张扬。所谓“机”,是指时机、机宜,指天道运化之初萌,人事变动之征兆,皆因隐蔽难察,故谓之机。
    《阴符经》说:“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宋人蹇昌辰解释说:机者,得失变化之关键时刻,其天地、万物、人都处在否泰、兴亡、损益、盛衰的两极发展之中。朱熹亦说:人能利用天地之时则百骸安好,人能掌握运化之机则天下太平,这就是盗的原则。《天机经》也指出:圣人观时而用,应机而制,故能运生杀于掌内,成功业于天下。
    
    刘海蟾 明代彩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藏
    在这个三才相盗的天人结构中,唯有人最具备道德的主体性。故其动机的善恶与价值的取舍,往往决定了盗机所生的结果。刘海蟾祖师说:君子知大道包含万善,故所作所为追求的是和谐与完善,举凡所有的活动皆有美好的动机,以之与大道合契。乃至于精思守一,取天地之微妙,以资养真性;或盗万物之精华,神水金液,以致神仙,故曰君子得之以身安事成。小人得知其机,追求浮华奢淫。
    这样一来,穷兵黩武则军旅败亡,望上高攀则荣消辱至,或因贪婪而损伤自己,或因财色而祸害终身,虽然可以荣贵一时,但最终难免咎患,盖因不知大道的真旨妙机,以至于此,故曰小人得之却轻生玩命。这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在利用万物,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道德水准的高低,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三清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面对自然、三才互盗的环境中,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可以主动地驾驭自然,积极地参与万物的运化。《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对此李筌解释说:人与禽兽、草木一样,都是由阴阳的运化而生,但人又为万物之灵,位处天地的中心,心怀智慧权谋,能够反照自性,穷达事物的本始,盗取阴阳五行之气而用之。
    换言之,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既能认识自我本性,又能知晓自然规律,取万物为己用。而盗取天万物的过程,亦是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是人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加以利用的历史。
    自然之道,顺势利导
    圣人在盗万物、取天机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应尊重客观世界的规律,效法天道自然之静,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在大自然这个先天决定的环境中,别无选择。
    《阴符经》说:自然之道寂寥宁静,天地万物不断生衍。天地之道不知不觉地运作,一会儿阴胜阳,一会儿阳胜阴,阴阳交替推移,变化有条有理,所以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背,自然之道而利用之。也就是说,作为宇宙本源的道体是无声无息,寂静不变的。
    
    自然之道(资料图)
    由道体所生的天地万物,则是在逐渐地生灭变化之中,并以阴阳交替的形式在运作。这种交替是缓缓的,慢慢的,象水的浸润,不知不觉,你进我退,此胜彼负,万物就是这样生存在这样一个有序的空间环境中。闾丘次孟说:“《阴符经》所谓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此数语,虽《六经》之言无以加。”天地间阴阳的交替推移,即是自然之道。
    
    阴阳(资料图)
    圣人的所作所为便应效法自然之道,顺从阴阳消息的规律,制定生杀克胜的法则,此即经中所说的顺势利导而用之。蹇昌辰注曰:自然之道有其固有的规律,故圣人知其不可违背,而顺势利用。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换言之,在道教看来,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并非仅限于互相盗取互相利用,其中尚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自然与万物还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是启迪人的智慧、促进社会发展的无穷动力。
    含尘忍垢,万邦归流
    《道德经》说:最高的善像水那样,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关尹子》说:天下之物多达亿万,但天地并不据为己功,故圣人管理国家,应效法江海,含尘忍垢,这样便万邦归流,天下拥戴。这是引天道来说明人类所应有的谦德,让人向天地学习无私的品质。
    
    关尹子 元代华祖立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关尹子》又说:天下万物各适其生成,无一物而窒塞不通。故圣人效法大道而无为,以德应变而致用。这是用自然无为、生养万物的事实,教育人们顺应客观的规律,在永恒变化的世界中求得发展。
    不仅天地为人道之师,万物亦给人类以启示。《关尹子》说:圣人向蜜蜂学习而设立君臣制度,向蜘蛛学习而纺织、结网,向拱立的老鼠学习而制定礼仪,向征战的蚂蚁学习而设阵打仗。圣人就是这样善于向万物学习,再去教育贤人,帮助一般人。但唯有圣人能使自己与自然万物合一同理,所以心无先入主的偏见,能行种种方便,善利天下。
    
    黄帝(资料图)
    总结《阴符经》的盗机学说,其核心仍然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关键,以追求万物昌盛、天人共安的理想社会。对此,《关尹子》中所说的“四不违”原则便是这种学说最好的注解。
    《关尹子》说:天不能使莲花冬天开放,使菊花春天开放。因此圣人不违天之四季,不逆时之通塞,这是“不违时”。地不能使河南生产橘柑,使江南生养狐貉,因此圣人不违地之风俗,不逆气之变化,这是“不违欲”。圣人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当各尽其能,这是“不违我所长”。
    
    不违物所长(资料图)
    圣人不能使鱼在空中飞翔,鸟在水中游驰,任鱼游水中,鸟腾高空,这是“不违物所长”。这样一来,天地万物可变动,可静止,可晦藏,可明显,唯不可以拘泥,当随时达变,运化生养万物,这就是道。也就说,只要遵循这四条基本原则,不违拒造物之变化,不拘守人间之死法,便可以应变无穷而为妙道。
    三才互盗,扬人主导
    从三才互盗的生存空间,到强调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在大自然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最后仍归根于道法自然,这是《阴符经》中的三才相盗学说的基本结构。显然,《阴符经》中的这种理论框架,仍然是建立在道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上。
    与老庄所说的不同之处,是《阴符经》更加鲜明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强调了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这样一来,使道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从而消除了其中原有消极因素,高扬了在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的客观价值,成为道教思想中的一枝奇葩。这枝奇葩具有以下特色:
    
    人在天人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资料图)
    一、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实现自我主体性,这与西方哲学讲主体是有所区别。从古希腊的智者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以人作为中心,到近代康德建立起完整的主体性哲学,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主要是在人与自然的相分离相斗争中讲主客关系,主张对自然环境的征服与控制。与其相反,《阴符经》的盗机哲学则以人和自然的认同与和谐为大前提,在此前提下讲人对自然法则的认识和利用,即人对天地万物的合理取舍。
    天与人尽管存在相互盗取的矛盾关系,但二者的对立是次要的,统一是根本的,天人之间通过互盗建立起来反馈系统。而信息的反馈使二者达于统一,即所谓天机与人机的“暗合”。故在《阴符经》中,看不到人与天的根本分离和对立。也正是此点,使它既有别于道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观,亦与儒家天人感应的学说异趣,从而独具风彩。
    
    五行生克(资料图)
    二、在《阴符经》中,从天道和改造自然达到了有机的结合。顺从天道是前提,而天道的基本内容是五行生克,懂得了五行生克就可以合理适序地利用自然。这样,顺从天道的本身包含着对自然的积极改造,而改造自然又是遵循着天道,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开的。
    同时,它也不只是对某些局部情况的说明,而是人和自然关系的普遍原则。《阴符经》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要求获得了理论上的认可。所以它在问世以后,人们常常援引,把它作为改造自然、自主生命的思想依据。
    三、在三才相盗的交换中,即人利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在道德自律方面的重要性,所谓“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明确指出了由于人们不同的道德取向,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却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列子 元代华祖立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用《列子·天端》所举国氏致富的例子来讲,国氏的致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而去取用自然的财富,这是合理合法,顺应天道。相反,那些封建诸侯只是为私利掠夺积聚财富,这是反社会的不道德的,因此必然造成社会大乱,天人共愤。
    
    刘伯温
    明代国师刘伯温作《郁离子》,其《天地之盗》讲:人,是天地之盗,但只有圣人才真正懂得盗机。盗,不是“发藏取物”,主要是“执其权,用其力”。如春种秋收,高处建房,低地凿池,水上行舟,因风作帆。而一般人不懂得盗机,以至于“遏其机,逆其气”,甚至只知道无限制地盗取自然界的物质,这就必须造成“物尽而藏竭”。
    以上的这些相当深刻的思想,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各种弊病,不也是一种尖锐的批判吗?在人类利用现代高科技,向大自然展开更大规模征服的今天,在人类文明面临全面危机的时候,古老的道家智慧与道教思想,是否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重新确定人在大自然中的作用与地位呢?这将有待更多的智士哲人去思索。但不管如何,道教的这些充满智慧的结晶,应当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编辑:景卿)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 李黎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