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余东海】君子心细微论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历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现居广西。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出版有学术著作:《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论语点睛》(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四书要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启蒙读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
    

    君子心细微论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初五日癸未
                耶稣2017年12月22日
    文明与野蛮、君子与小人之别,是道德、智慧之别,某种意义上也是心之粗细之别。孟子说四端之心人皆有之,野蛮人和小人只要没有堕为邪恶之徒,也是有四心的,只是很粗,虽有恻隐之心,很粗糙;虽有羞恶之心,很粗陋;虽有恭敬之心,很粗略;虽有是非之心,很粗浅。故他们的仁义礼智很不足。
    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言未及之而言”是毛毛躁躁,抢话;“言及之而不言”是遮遮掩掩,隐瞒;“未见颜色而言”是不长眼睛,没眼色。这三种过失都是粗心大意的表现。
    曾子说每日三省吾身,孔子说君子三不忘、三不失,是因为思虑细致周到,思想精细周全。所谓三不忘,是“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系辞下》);所谓三不失,是“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表记篇》)归根结底是因为心细。
    德智越高大,心思越细密。君子恻隐之心强烈,羞恶之心深刻,恭敬之心深沉,是非之心通明;君子知言、知人、知时、知本、知几、知权、知中、知易、知命、知因果,等等等等,都是道德细心的表现。这种细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而逐渐训练培养。
    君子心细,该细则细。有些是非必须明辨细辨,茧丝牛毛,条分缕析,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尤其是学术层面的是非,包括思想、理想、理念、信仰、学说、主义、意识形态的是非,这是人世间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非,不可不辨,非辨不可,来不得一点乡愿客套,来不得一点糊涂模糊,来不得一点粗心大意。
    因为,一种非正确、非正常、非正义的学术如果占据指导思想地位和宪位,一切都会不可收拾,后果后患不堪设想。邪说是最大的灾难源,此之谓也。纽约时报有文章指出:
    “一种曾经奴役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意识形态,在没有经过一场战争的情况下崩溃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这种意识形态的恶行。然而,我们在谴责这种意识形态上仍有困难,不像我们谴责同等的邪恶那样。我们把同情这种意识形态的人视为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而不把他们当作傻瓜、狂热分子或愤世嫉俗者。”(原载:《纽约时报》,标题:《不要对某某主义心存幻想》。作者:BRET STEPHENS 译者:纽约时报中文网)
    “把同情这种意识形态的人视为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是因为世人粗心,缺乏择法之眼和明辨功夫,不能分辨意识形态的是非正邪。君子与小人特征区别很多,心细心粗是其中一大区别。
    注意,君子心细,并非于事事物物时时处处一切心细,那没必要,也不可能。有些事物应该超脱,有些事情不妨粗疏,有些问题不问为妙,有些细节不拘为宜。例如,小人的小是小非,世俗的闲是闲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不值得关注辨别,应该超而越之置之度外,或者宜粗不宜细。每个人一期生命的时间精力都非常有限,只能有选择地细所当细。这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细有所不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