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范必萱】盘山观月


    
范必萱

    作者简介:范必萱,女,贵州贵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任科研单位技术员、杂志社编辑、行政机关公务员。退休前就职于安徽省审计厅(正处级),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担任蒋庆先生的学术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笔记》。
    

    《月窟居笔记》之十二:
    盘山观月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范必萱 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稣2015年8月14日
    云盘山的秋季是壮美的,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下农田金黄一片。鉴性湖的景色更是迷人,湖边有白鹭在阳光下漫步,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展翅高飞,时而一个俯冲掠向湖面,叼起一条不小心浮上水面的小鱼,向远处飞去,瞬间不见了踪影。一群野鸭在湖中央戏水,野鸭总是集体行动,它们在头鸭的带领下游弋,依偎嬉闹,不弃不离。湖水倒映出白云和蓝天,映衬出四周的山峦树林,湖光山色两相映,令人流连忘返……
    2006年8月,阳明精舍“丙戌会讲”接近尾声。那天晚上,山野的夜空月朗星稀。我们围着八仙桌在庭院里晚餐。夏末秋初,每当遇上这样的好天气,我们都会把饭桌摆在院子里,在星空下进餐,这无疑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山风不时吹来,十分惬意。临近分别的日子,学子们难免流露出一些不舍之情,话题也有些沉重起来。蒋先生大概看出了大伙的心思,他抬头看看天色,故意拖长语气,缓缓地提出一个建议:“今晚有月亮,我们是不是到鉴性湖边去看一看月出呢?”话音刚落,众人立即响应,爆出一片喝彩!
    我们许多人都看过日出,却是第一次听说“看月出”!大家赶紧回自己房里带上手电,兴致冲冲地跟随蒋先生向鉴性湖畔走去。
    白昼渐渐褪去,果园的路面还留着些许天光。脚下的路不算难走,这些日子,大家都熟悉了这条砂石铺就的道路。一路上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鉴性湖边。
    夜幕悄悄降临,有人在依稀的群星中找到了北极星,确定了月出的方位。于是从这一时刻起,我们的目光开始关注着那个方向,生怕错过了月出时的瞬间奇观。
    等待需要时间,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四野一片寂静,湖岸的水坝经过一天的暴晒,傍晚还留着一些余热。大家席地而坐,我却有些心急,但不好意思说出来。身边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儒家后生,个个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他们都是年轻人啊,我怎能不如他们更有耐心呢?!
    夜色中,“信而好古”侧卧在水坝的石墩上。他依旧穿着那套自己设计自己缝制的白色汉服。会讲期间,凡有集体活动,不论是晨读还是会讲,他都是穿着这套服装。同样来自山东的云尘子,会讲时穿的也是汉服,因此他俩成了这次会讲的“亮点”。每当集体合影,大伙儿总是把他俩推到前排,有人还争着挤到他俩旁边,为此总会引来众人哈哈大笑。可惜云尘子有公务提前回济南了,要不,他今晚也一定会穿着汉服来这里和我们一道观赏月出的。
    “信而好古”用手枕着头,安静地躺在那里,仰望星空。背后的湖面十分平静,他显得悠然自若,宛若水墨画上的人物,令人恍有身在画中的感觉!
    等待很漫长。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箫声,我焦急的情绪顿时得以舒缓。吹奏的是《春江花月夜》!是谁如此有心,在这样宁静的夜晚,在大家等待赏月的时候,为我们增添一份雅兴?
    随着箫声寻去,看到了瑞昌的身影。在会讲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在夜阑人静时听到瑞昌的箫声。那清雅恬淡的箫声与他儒雅的性格极为相符。此时他独自站在湖边低头吹奏。他用箫声向众人传递着那个“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画面。联想到这首诗的作者张若虚在江畔吟诗时的情形,他当时或许是在自语,或许是在向大自然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想到这里,我心中突然升起几分莫名的惆怅……
    我听见夜幕下也有人在轻声叹息。不知他是否和我一样,在叹息古往的诗情画意早已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渐渐远去?!
    北辰应众人邀请,吹奏了他自己原创的《黄河秋色》。静听此曲,只感到它的凄婉沉重,如泣如诉,却不能深解其意。曲罢,听见蒋老师说了一句:“听了此曲,仿佛听到了一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历史……”哦,我“开悟”了!
    我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等。我想:在这些儒者们心灵的远景里,此时一定正涌动着与天地万物共振的太和之音,正憧憬着儒家理想社会的未来……
    还是蒋先生最先看到远山喷薄而出的明月光辉。他指着群山背后微微发亮的一团红晕对大伙说:“看哪,月亮出来啦!”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黑压压的山林背后,一个小小的火团正缓缓升起,犹如初升的朝阳!“月映日辉,阴阳和合,这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啊!”不知谁低声说了一句。
    红晕一点点变大,越来越红,后来竟变成了一个红红的大火球!凭借落日的余辉,月亮向天地万物展示出她的另一种妩媚,展示出她的另一种博大与庄严!
    时间一点点过去,红晕渐渐褪去,月亮露出了她原来的圣洁。湛蓝的夜幕下,她的皎洁显得那样温和亲切。我低头看见湖面呈现出她的倒影,又想起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良知”如明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能有如此这般明亮高悬的“良知”吗?我们的“良知”能够永远这样清亮纯净吗?
    此时,孟晓路情不自禁地为大家朗诵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随着他抑扬顿挫的朗诵,随着词意的跌宕起伏,我心中突然有一阵涌动,不觉流泪下来。我在为谁流泪啊?是因为悠久的中国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还是被眼前这些理想主义者们执著而浪漫的精神所打动?
    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山野,也洒在我们的身上。忽有一种空灵感,使我的心境渐渐明亮起来。
    大伙跟随蒋先生在云盘山的小道上行走,走过一排树林,来到一片滩涂地,我们在那里停了下来。瑞昌吹起了《阳关三叠》。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曲子能比《阳关三叠》更能抒发离情别意呢?晓路随声唱了起来,他的歌声很圆润:“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紧接着,歌声中加入了蒋先生浑厚的男中音;再随后,北辰、好古也都一起唱起了来。渐渐地,汇成了整齐宏亮的男声小合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声声扣人心弦。
    在这即将别离的时刻,他们唱出了心中难舍的师生之情、同道之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歌声回荡在云盘山寂静的山谷里,回荡在古龙场澄明的夜空中,也回荡在我们永远的记忆里!
    眼前的这一群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的特殊人才。他们一个个才华横溢,一个个勇于担当,一个个安贫乐道,一个个踌躇满志。他们心中始终装着儒家的价值和理想,他们有着儒者的忧患与笃行。为了复兴中国文化,他们勇敢地探索和实践在艰难的道路上……
    夜深了,秋风送来凉意,蒋先生提议我们该回去休息了。大家才恋恋不舍地踏着雪一般的月光走上回精舍的路。经过精舍后门的一片小松林,脚下的路松软而厚实,月色穿过松枝斑斑点点地撒落在地面上,犹如天上的星星散落人间。他们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他们的乐观和坚定感召着我。看着他们的身影,我想,脚下的这条在夜间也闪烁着光亮的小路,不正是通往理想之门的道路吗?!
    这一日的盘山观月,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那圣洁的月光,一直在我脑海里流淌,流淌……
    2006年8月写于阳明精舍月窟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