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余东海】 沧桑六十孕佳篇——南宁“耕耘社文学社”六十周年小记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历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现居广西。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出版有学术著作:《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论语点睛》(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四书要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启蒙读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
    

    沧桑六十孕佳篇
    ——南宁“耕耘社文学社”六十周年小记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初五日庚寅
              耶稣2016年9月5日
    作为一个中学生的文艺团体,“耕耘社”坚持活动六十周年,堪称壮乡一块持之以恒的文艺“试验田”。
    1956年10月19日,时在南宁时中初三就读、并任学生会主席的王云高先生,率一群爱好文艺的同学,在陈政老师的指导下,开会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王云高在会上朗诵了自己做的两首诗,陈老师很欣赏,略加润色,鼓励他投向新创刊的《南宁人民报》。发表后,在同学中引起了小小轰动。12月13日,同学们组织了文学小组,校领导指定陈老师负责指导,其中尖子生有陈敦德、苏忠伟等。陈老师鼓励他们“且问耕耘,漫问收获”,大家遂取名“耕耘社”。
    次年“反右”开始,陈老挨批,文学组停止了活动。1962年,王云高被安排到报社工作,又回到母校,恢复了学生文艺活动,更名“耕耘社文学社”,仍请陈政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社内新人辈出,如黎国璞、何培嵩等,都屡有佳作,成了其中骨干。
    不久文革开场,陈政、王云高在不同岗位挨整,“耕耘社”再度垮台。王云高下放工厂劳动。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1979年,王云高和李栋合作的《彩云归》一炮打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五种外文翻译,影响波及国外,母校文坛重新升温,“耕耘社”再度复辟,新任市文联领导的王云高仍不断回校,与陈政老师共同指导社员。社员素质显著提高,除了文学,影剧、书法、音乐各行都萌发尖子,佳作频出,在广西教育界被称为“四中现象”。
    其后,由于由于某些领导的认识问题,耕耘社的活动又冷落了几年。王云高先生自身创作的活跃繁忙,屡上京华,还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家,受到高层注意,连带着“四中现象”也受到关注。1996年,市委宣传部指示文联党组和市教育局,要求市作协和四中领导联手加强领导,改称“耕耘文学院”,把活动范围扩大到全市中学生文学活动,主持“耕耘文学奖”,迄今评奖三次,又培养出一群80后文学新秀。
    现在,耕耘社成立六十周年了,培养了一批文学人才。据市作协不完全统计,迄今仍与母校保持联系的耕耘人很多,其中中国作协会员至少半打以上,这些人出版著作百本左右。以王云高为例,除了《彩云归》,还有小说《明星恨》获全国通俗文学奖,斗方“春到人间”获兰亭2001年书法比赛奖,与北京计红绪合作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皇帝》远播国外。值此“耕耘社文学社”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特贺以小诗曰:
    勤奋耕耘六十年,桑田沧海孕佳篇。
    夜来访老一壶酒,历经风霜月更圆。
    2016-9-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