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余东海】赞不中肯骂更浮——小批罗素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历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现居广西。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出版有学术著作:《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论语点睛》(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四书要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启蒙读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
    

    赞不中肯骂更浮——小批罗素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十九日丁未
               耶稣2016年5月25日
    伯特兰-罗素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思想家,曾于五四运动之后的1920年10月12日到1921年7月11日应中国学界邀请到中国讲学。回到英国后,他根据在中国近一年时间的旅行与考察,写了一本名为《中国问题》的书。
    罗素对中国充满同情心,在谈到关于中国的负面感受时,他说:“中国人待我不薄,我不愿意揭他们的短处。但是出于对真理负责,也出于对中国人的考虑,隐讳不是好主意。只是我希望读者记住,中国是我所接触的国家中最好的之一,然而却遭受如此的虐待,我要对世界上每一个强国发出更严重的声讨。”(罗素著,秦悦译,《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不过,罗素在中国时日不多,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全貌的了解肤浅,加上文化差异和语言的隔阂,罗素的肯定、赞美和批评都很浮泛,而且常自相矛盾,这也是西方学者谈论中国时的通病。这里略择几段罗素的言论予以批驳。
    罗素说:“狂热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仇外派或者一个终将称帝的领袖。我认为正是这一因素,使中国人尽管平日习惯于谨慎,但也是世界上最鲁莽的赌徒。”布尔什维克来自马主义,仇外派植根民粹主义,都与儒家格格不入。至于称帝,儒家自知,清亡后君主立宪都无可能,试图恢复君主制更是逆时而动。
    罗素说:“孔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要。接受过欧美教育的中国人意识到,必须使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而我们的文明正好投其所需。”使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即西方精华,当然可以,日本明治维新的“和魂洋才”就是如此。中国的问题是反传统反孔子,把自己的根本断掉了。
    罗素说:“科举制完全以经书和纯粹文字为基础,没有创造性。科举制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一样,科举制必须淘汰,以适应新的一些形势。”罗素不知道,格物致知、制器尚象、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等儒家思想,充满创造创新精神;科举制可以与时俱进地增加西方文化内容,但不可废除。
    罗素说:“中国人的主要弱点就是:贪婪怯懦冷漠,没有人道主义的冲动”云。仁本主义是最高的人道主义,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勇者无惧、仁者爱人,正是对治贪婪、怯懦、冷漠和缺乏人道主义冲动的良药。如果当时中国人有这些弱点,正是清朝持久偏离儒家、五四严厉反对孔子的后遗症。
    罗素在评判儒家时,将孝道、家族意识与公共精神割裂乃至对立起来,认为“孝道利家的最好方法是受贿和耍阴谋”云,都是明显的误解,这是读过四书五经尤其是《孝经》者一看便知的,兹不详论。2016-5-2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