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张新民】与沛骊仁弟论生死书

张新民

    作者简介:张新民,西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进,祖籍滁州,现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教授。 兼职贵州儒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儒学会副会长。著有《阳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与体悟》、《贵州地方志考稿》、《贵州:学术思想世界重访》、《中华典籍与学术文化》等,主编《天柱文书》,整理古籍近10种。
    

    与沛骊仁弟论生死书
    作者:张新民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廿九日壬戌
               耶稣2015年6月15日
    沛骊仁弟:
    读网上留言,即知乃吾沛骊贤弟来访,悦我心者足可终日。惟论及生死,窃以为最精最要者,即“朝闻逍,夕死可矣”一语。此非特彰显孔门操守精义,即人生真谛亦和盘托出。孔子既感慨物变迁化,叹息世事无常,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语,可供发覆;亦教人热爱生命,以存在即责任自命,有“未知生,焉知死”之说,足堪发明。盖宇宙大化迁流不息,实即一万物共在共与之生命体,故不妨视为生命之大流,即《大易》所谓生生之道。时时流变,刻刻迁移,刹那即有万千生灭,瞬间便有万千消长。而其终为一生命大流者,乃在不为生者有所增,不为死者有所减,亘古亘今皆未尝改变也。茫茫宇宙,挽驾何往?答曰:必与此宇宙生命大流合一,人生乃可彰显庄严伟大,否则不陷于渺小卑微,亦必沦于脆弱短暂。故参赞化育之义,亦可谓大矣哉! 非特德足可配天地,最宜于人之生存发展,即生命亦可透显庄严,人格亦能焕发光彩。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斯乃象山豪迈之语,实乃见道之吐属。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儒承重视尽人合天,言虽不尽相同,旨则归诸一揆耳.
    孔门既重生,则一切生之权利,皆在维护之列;然欲究明生之意义,又必与天地之道合一,不能脱离宇宙秩序大法。故不识生之目的,又何知死之大义?生死虽一体两面,然必知生乃能知死,生死两边固需一齐悟透,厚生薄死仍为人伦常道。故出离生死之说,必以参赞化育为前提,方能彰显人生真谛,打通出世用世两界。而孔颜乐处,遂成儒门津津乐道话题;不除门前之草,亦成华夏千古佳话。皆可证吾国民族热爱生命之精神,尊生护生遂成文化主题。凡先富后教之种种设施,均无一不着眼于生者矣。而自杀也者(特指自利型之自杀),则非特有恃天地好生之大德,亦自违参赞化育之精义,遂不为任何文化系统所容许,更遑论一贯抱持尊生态度之儒家乎?
    然儒门虽视尊生为第一义,亦非决然拒绝谈死。所谓“存吾顺事,没吾宁”(张载语),则生当有为,死即休息,一如昼夜交替,不可不泰然处之也。昔读王文成公全书,颇感其龙场悟道,即在生死之勘破,盖生死皆从命根来,不透此难关,即难称悟道。而要勘破生死,则不可在生死上起见,否则必拖泥带水,当吃禅门痛棒。而悟道前后之王阳明,境界亦判然有别矣。虽然,《瘗旅文》仍为千古之佳文,盖生死之情,最足以动人。而哀感油然以生,皆欲人不死也。然阳明之归宿,仍在扫荡戚戚,排除忧思,证入圣言量,则人生无处不自得耳。检王阳明《刘仁征主事》:“死也者,人之所不免。名也者,人之所不可期。虽修短枯荣,变态万状,而终必归于一尽。君子亦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视若夜旦。其生也,奚以喜?其死也,奚以悲乎?其视不义之物,若将浼己,又肯从而奔趋之乎?而彼认为己有,变而弗能舍,因以沉酗于其间者,近不出三四年,或八九年,远及一二十年,固已化为尘埃,荡为沙泥矣。而君子之独存者,乃弥久而益辉。” 即可知其已超越生死,故能转世而不为世所转。惜圣贤用心虽苦,今人每易揣度为说。呜呼!斯亦今人之不幸,而非古人之不幸也。
    尤有要者,儒家以为生死皆为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则所谓知命之境界者,生死困局必当有所突破矣。要在顺受其变,素位自得,坦然来去,一归大化。然儒家之尊生,亦非畏死而贪生。盖死也者,必正命乎?当一依于自然,不迎亦不拒乎?倘蹈义而死,则视死如轻尘。故一皆以道为转移,不可求生以害仁也。而不辱身,不降志,进退以道,出处以义,乃至敢以一死,成全名节者,纵观历代,可谓夥矣。非如今日,四处奔竞者,尽皆趋利,乃至法繁难禁,刑囚踵接,前跌后起,无非贪佞。而巧取豪占,数何限焉?故曰:朴消淳散,莫胜今日。惟王国维之投湖,新民以为仍当维持旧说。盖先生生长之时,美厚之风,尚未罄尽,而天性懿深,遍读圣贤之书,浸淫甚深,行止有度,进退有据,则叔本华意志哲学之影响固不可轻忽, 陈寅恪先生殉道之说亦难以动摇。今日凭吊王先生,亦时生文化衰变之感慨,盖时代急遽转型,君子小人多有错位。斯亦时代之悲哀,而非个人之不幸。噫!以昔揆今,势仍旧也。故悲剧也者,或专为德者所设乎?姑妄之言,可置不理。贤弟若有新解,当迳直质正焉。
    仁弟治学,泛览既多,识亦不凡,倘能贞定志向,宏阔胸襟,专精毕力,深造自得,必能进乎高明广大之域,入乎精深微妙之奥。盖才高志广之人,其成就当终于远大耳。共勖勉哉!共勖勉哉!
    专此    顺頌
    时绥
    张新民
    西历  二0一三年三月二日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