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谭昔】江南的灯节:十三“试灯”十八落,元宵灯会是高潮


    江南的灯节:十三“试灯”十八落,元宵灯会是高潮
    作者:谭昔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正月十五日甲戌
               耶稣2016年2月22日
    在江南,过完初十就进入了灯节期间,人们此时再见面,便是“拜灯节”了。正月十三这天夜里,家家户户在厨房里悬起灯光,用香烛茶果奉祀灶神和祖先遗像,称为“试灯”。直到正月十八夜里“落灯”,这段时间便是灯节。而灯节期间,以正月十五上元夜元宵灯会为兆民狂欢的高潮。
    江南的元宵灯会,应该以南宋临安灯会最具代表性。北宋汴京因其成熟的都市商业文明,使元宵灯会于此发展到极盛。《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内上元之夜,宣德楼上下彩旗翻飞,楼前灯棚高耸,百姓用干草扎成长龙,上覆青色布料和万盏灯烛。夜间,皇帝亲临宣德楼赏灯。楼下兆民欢腾,兴高采烈,仰望这灯火,真如五彩金龙降临,辉耀盛世。
    
    宋室南渡以后,这一风俗也被从开封带到了杭州。根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元宵节时,杭州城会由官方给百姓、艺人、生意人分发钱、酒,让他们欢庆佳节,以示普天同庆之意。这一天,杭州城内汇聚舞队数百支,傀儡戏数十家,加上富贵人家的私人乐队,可谓“家家灯火,处处管弦”、“拦街嬉耍,竟夕不眠”。杭城内也有好客的大户人家在这一天打开家门,与民同乐。如“清河坊蒋检阅家,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内侍蒋苑使家,虽曰小小宅院,然装点亭台,悬挂玉栅,异巧华灯,珠帘低下,笙歌并作,游人玩赏,不忍舍去。”城内营房府库亦应节点灯,“诸营班院于法不得与夜游,各以竹竿出灯球于半空,远睹若飞星”,“诸酒库亦点灯球,喧天鼓吹”。游人如鱼得水,游赏遍地,好不热闹。而北宋汴京的万灯长龙,自然也飞到了南宋临安。杭州的龙灯没有汴京那么长,大概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舞龙类似,用竹篾扎成,外面包裹白布,布上再用蓝笔画出龙鳞。竹篾中间安置灯烛,点亮后由人举着游玩。讲究一点的,还会先把这龙灯请到龙神庙开光。
    虽然元宵灯会以杭州最热闹,但花灯的制作却以苏州最为出名。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是苏州人,他曾作诗《吴灯两品最高》,说“镂冰影里百千光,剪彩球中一万窗。不是齐人夸管晏,吴中风物竟难双。”又作《灯市行》说:“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这两种名贵的花灯分别叫做“琉璃球”和“万眼罗”,通常于腊月中便开始制作销售,因其售价昂贵,老百姓甚至要凭手气赌一把才有可能赢下一盏。姜夔的诗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好灯须买不论钱,别有琉璃价百千。都下贵人多预赏,买时长在一阳前。”诗中说琉璃球虽然昂贵,但杭州富户们亦早早下了订金,于冬至之前通常就采购停当了。
    除了琉璃球和万眼罗之外,据明代“海内文章第一”的吴县人王鏊记载,苏灯还有形状如荷花、栀子花、葡萄、鹿、犬、马、兔子、蛤蟆、八卦等等的,又有“掷空小球灯”和“滚地大球灯”两种用来玩而非赏。最有趣的是“走马灯”,灯上悬挂剪纸骑马人物,人上作风轮一只,下连铁线,以火上热气驱动,快时“旋转如飞”。姜夔描写走马灯说:“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若使英雄知此事,不教儿女戏灯前。”
    
    除了苏灯之外,浙江地区制作花灯亦是一流。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新安花灯有无骨灯,烧成之后内无间架,“混然琉璃球也”,人称“奇巧”。此外,有珠子灯,用五色彩珠制成网格,点亮灯烛,光彩缤纷炫目;羊皮灯,表面用五彩描绘人物,里面点上烛光,外面看起来就像皮影戏一样;剪纸灯,灯上贴有精妙的剪纸;绢灯,上面书写藏头诗,以调笑为宜。
    除了赏灯,元宵灯会还有各式杂艺、买卖。前面提到的数百支舞队,多来自杭州周边的农村地区,舞队人物扮演成和尚、公子、货郎、渔妇等模样,到城市里跳起秧歌,博观众一乐。还有的舞队戴上彩绘假头,扮成山神、童子,游走街巷,人们笑称之为“大头和尚”。舞队以外,又有傀儡戏班。这些傀儡在那天也被盛装打扮,头戴花朵、珠翠,风引水袖,远远望去宛如真人。吴锡麒作诗:“小队东风里,明灯彩欲流。纱笼乔斋眷,红粉鬼胡由。”乔斋眷便是引用了南宋杭州元宵灯会上的傀儡戏班之名。
    连傀儡都打扮一番,那真人更是不在话下。这天夜里,杭州城的妇人们配上奇巧装饰,名目如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蝉袖、项帕等,身着素色长衣,月光照映,宛若天仙。而文章之士则流连歌舞,赏灯挥翰,欢饮终夜。小孩子们手拎花灯,对于货郎担上的零食更是垂涎三尺。
    元宵节间,小孩子们的吃食有乳糖圆子、科斗粉、水晶脍、韭饼、枣儿糕、澄沙团子、滴酥鲍螺、玉消膏、琥珀饧、轻饧、蜜煎、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豉、十般糖等等。名目虽然繁多,但也不出糖果糕饼之类。元宵节这天,江南地区真正的节令美食是灯圆。汤圆是从元旦那天就开始吃的,与之相比,灯圆的特点在于里面没有馅,且个头略小。百姓认为上元是天官赐福之日,须持斋,故吃无馅的灯圆。
    宋时,都市里须等到正月十四才搭起灯棚,挂上花灯。发展到明清时期,自正月十三便开始张灯结彩了,至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晚明杭州文人邵经邦写正月《十三夜灯》:“雨暗重城暮,灯仍故日红。”尚未见特别热闹。到了《十五夜灯》便是灯光燎天,一片盛世太平景象,正是“星辰通北极,烟火隔长安”。至正月十七,人们游兴渐弛,于是《十七夜灯》便“天上清光减,人间乐事残”了。
    到正月十八落灯,灯节就算过完了。而新年还在延续,有些大户人家还在不断地来往请吃春酒。无论男女,成年人新春应酬并不轻松,而娱乐活动除了元宵灯会的狂欢以外,基本上就是各式花样的赌博了。古往今来,只有孩子们能够尽情玩乐。
    
    各式花灯之外,孩子们玩得最多的当数爆竹。爆竹中常见的有单响、双响、遍地锦、霸王鞭、一本万利、春雷等,主要以其响爆次数的多少来命名,相当于今天的单响炮、千响鞭炮、万响鞭炮等等。今日常见的花炮,在明清时期也已现雏形。当时人以“焰硝铁屑”混入火药放在筒中,点燃后光焰缤纷,人们想象其如梅兰蕙菊、水仙木樨,称为“爆花”。还有类似今天彩珠筒的,斜刺里向空中发射个个光焰,当时只能发三发,时人称之为“连升三级”。也有类似今天冲天炮的,当时用竹丝绑在药丸上,点燃后也是斜刺里冲上天空,时人称为“窜天鼠”。还有一样叫做“赛月明”的,将药丸装在特制的纸盒中,点火后直上云霄,人们比之明月。
    此外,儿童们还有纸鸢、风筝、毽子、哈哈笑等玩物。纸鸢就是今天的风筝。而风筝则专指带有特制竹弦的纸鸢,这种竹弦在风吹之下会发出声音,风筝亦因此而得名,又称“琴鹞”。哈哈笑是一种镴制玩具,具体的形状已不得而知,但一首关于哈哈笑的童谣倒是流传了下来,说:“哈哈笑,一个青钱一大包,买得者哈哈笑,买不着,双脚跳。”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倒是有两样玩物可谓男女不限、少长咸宜,即“状元筹”和“升官图”。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大体可分为院试、乡试和会试三个级别,院试是地方一级的考试,通常由该省的学政主持,考中者被人们称之为“秀才”。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由中央委任官员到各省主持,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举人们不但有机会做官,还有资格参加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他与其他及第者有资格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考试——殿试。殿试及第者被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三等,第一等仅录取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状元筹便分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等,取六颗骰子轮流抛掷,得一个红点中秀才,两个红点中举人……六个红点就是中状元了。当时状元筹的游戏非常流行,有人作诗道:“升官图里夸捷径,科甲丛中更争胜。献岁惊闻笑口开,果然夺得状元回。举人进士唾手得,何物秀才不出色。博取功名只如此,安用六经廿一史。”这是调侃状元筹的玩家不肯用心攻读六经、二十一史,只靠掷骰子就幻想夺取状元。
    
    诗中提到的升官图类似今天小孩子玩的棋类游戏,相传是明人所绘。图为方形,由外及内将各色科举、官位由低到高排列成表格。表格中央是所谓“三公九卿”中的“太保”“太傅”“太师”,以“白丁”为起始,以“太师”为终止。最开始取普通骰子投掷点数决定升降,后来改成一颗有四个面的骰子,四面分别写着“德”、“才”、“功”、“赃”四字,而升官图上每种官职下方亦对应有掷出“德”、“才”、“功”、“赃”的相应动作。如棋子走到“白丁”以后,掷出“德”则升为“监生”,“才”升为“案首”,“功”升为“童生”,而“赃”则原地不动。又如棋子走到“尚书”格,再掷出“德”便可直接晋升“太师”,若“太师”再掷出“德”,就“荣归”了,算是完成了游戏,也完成了儒家政治中的人臣之责。与升官图玩法类似的还有“升仙图”、“百花图”等,都是江南地区流行的游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