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诸玄识】世界经济回归东亚主轴——地缘政治造成“冷战契机”

诸玄识

    作者简介:诸玄识,皖籍,原名朱恩平,1956年8月26日生,少随父游宦于三湘四泽与江淮之间,于变动中成长;学无常师,问有遗贤;启蒙于徽派之立言,闻道于桐城之立德,笃志于合肥诸相之立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研究生,留校执教,合著书《第三次选择》。1990年定居英国,先在阿伯丁大学深造,肄业而去台湾拜师学儒。回到英国做了多年律师,置产无忧后辞职而治学。早年听说在国共易帜之际,新儒大师乘桴浮海,继绝兴亡于一隅,去港台拜访新儒大师钱穆已故,未能登堂入室;受陈立夫鼓励,立志于薪尽火传。
    

    世界经济回归东亚主轴——地缘政治造成“冷战契机”
    作者:诸玄识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大同思想网
    时间:甲午年九月廿一
               西历2014年10月14日
    东亚的现代化是冷战的“副产品”,而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则是在更大的“历史回流”中的顺水推舟。世界经济形成于历史中国,其发展中心沿着丝绸之路被西洋所接力,而更上一层楼,且又登峰造极于北美。然后,随着这个彼岸霸主从两大洋钳制“旧大陆”,发展中心又传递至亚太——哪知道这里却是发展的“原生态”与“生意经”!世界经济不久将会回到五百年前的格局——华夏主轴,丝路辐射?然而,如此“正反合”已经变乱了地球村与生物圈,难道这个历久弥新的文明还能“从头收拾旧山河”吗?
    (一)地理决定论:技术进步改变地缘优势?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人类学家伊恩·莫里斯最近发表专论:《纬度决定历史:从地缘学角度解读……》(2014-08-29. 东方评论/朱宁雁)。现摘录该文的相关内容,如下:
    ……中国的优势保持了一千多年。直到1700年左右,权力和财富的重心才重新向西方移动;这主要归功于枪炮、指南针和航海船只的发明。虽然这些发明最初源于东方,但是由于地缘位置的原因,这些发明在西方更有用武之地。西方人然后开创了大西洋经济,……并把西方人带进了科技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中。在19世纪中叶,西方占据了世界的主导地位。
    ……但是历史并没有就此止步,地缘决定历史的法则继续发挥作用。1900年之前,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将北美的丰富资源吸纳进来,并把美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无足轻重的地方变成新的世界中心。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将亚洲的资源吸收进来,从而使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和印度,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然而笔者认为,莫里斯教授在阐述“地缘”决定文明中心及其转移之时,只是强调经济方面,却忽略了“地缘政治”的政治要素。
    (二)亚欧大陆的边缘“走运”:日本与四小龙
    从历史长河来俯视现代片段,中国周边——特别是日本和四小龙——都在“吃中国饭”。往昔,它们是被文明母亲所哺育;现代,它们则似乎是“参与弑母”?冷战期间,在彼岸霸主或西方阵营看来,它们在“地缘政治”上很有价值,可以用来威胁东亚大陆(共产主义)——还可以“以华制华、以亚制亚”;所以,在军事上或在价值观上,日本等皆能因它们各自的“海洋地缘”加入“西方亲缘” ,让其入伙,与狼共舞,为虎作伥,从而也就分享了“西方优越性”(排他性的“利益均沾”)。遏苏扼中,尤其是冷战“热点”(韩战、越战),催化了东亚经济的“边缘奇迹”及其民主化。别的亚太小国以及印度和蒙古等,也都多多少少因同样理由获得相对较小的“好处”(贸易、金融、科技和武器等)。
    先前,大战末期的美国决定废掉日本,战后把它降为“农业国”;并同意国民党去拆卸日本工业(就算是对《雅尔塔密约》让苏联劫掠满洲的“补偿”吧)。但在冷战伊始叫停,美国要利用日本的“地缘价值”;朝鲜战争中,把日本当做“战略补给基地”。
    日本经济学家伊藤诚在其所著《世界经济危机与日本资本主义》书中,这样写道:
    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对日本社会产生巨大冲击,日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那时美国就想,要把日本变成共产主义的防波堤,开始改变从前严格的管制政策,以此遏制中国革命的影响,日本由此受到这些政策的很大恩惠,日本战后复兴与此有关。
    更有进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抓住这个契机,展开对美国和欧洲的贸易,到1973年,GDP是战前的六倍,创造了日本的经济增长奇迹。其他发达国家,像法国、英国都在增长,但平均下来只有4%左右,德国比它们要好一些,而日本则保持了年均9.1%的增长率,是他们的约1.6倍,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受朝鲜战争的影响,美国要把日本改造成遏制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因此支持日本的复兴,向日本开放他们的技术……。
    (三)不同位置的分享“西方优越性”
    再说菲律宾,原是美国的殖民地;但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其“远离大陆”,战略意义不大,故而美国不愿接纳菲律宾;同样是种族歧视,美国宁愿把台湾变为它的一个州(蒋介石是其障碍)。眼下,由于科技升级或南海争端,菲律宾的“地缘政治”的战略位置凸显,但衰落中的美国仅能给它很少的实惠。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揭示,台湾的民主是美国一手操办的。航母舰队就近震慑台湾军队和政府,美外交官为岛内和国民党中的独派制造机缘。
    香港享受多方面的实惠。1945年“雅尔塔体系”置中国大陆于“铁幕”(美国安排苏联进军满洲,变乱中华民国,促成东亚的共产化;随着冷战开始,中国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拒于世界市场之外。美国以牺牲传统的“儒教区”来向斯大林换取西欧、希腊的非共产化)。新中国头三十年被“围堵”,几乎都是通过香港和西方国家进行中介贸易的。而后中国现代化尤其使香港“财运滚滚”。当然,日本及四小龙也反哺大陆、雪中送炭(说明儒家思想仍在“冥然显灵”),中国人应当铭记和感激之。
    (四)大陆主营的分裂:中国时来运转
    冷战高潮之际,苏联军力与核弹几乎压倒西方,危及生存(有学者说当时“高估了”)。恰值中苏对抗。于是中美结盟,这对苏联形成了东西钳夹,两面困扼。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因军备重负,万里转运,而濒临破产。另外,中美联合援助阿富汗的抵抗力量,挫败了苏联的入侵。“新沙皇帝国”深陷危机,病入膏肓。作为对中国的丰厚回报,西方对华网开一面,让她进入世界市场和西方经济。这就是说,冷战中,毛—邓“脱苏入美”的外交突破,使中国获得了决定性的“出海权”。——参与“全球循环”的权利,这在当时主要是,进入美国市场和获得“最惠囯待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1970—80年代,中国也开始“分享西方优越性”了,只不过其程度较小和仅限于“发展”而已(定量估计:日本和四小龙的“分享率”为90—95%,中国在1980年代是50%,1989年后降为25%,现在是40%)。如果不是进入世界市场或参与“全球循环”,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地大富藏、对外掠夺的苏联)都不可能进行现代化的。
    中华崛起有四要素:机遇、地缘、文化和体制。这里讲前两点:
    1.机遇(天时)。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国虽是受害者,但毕竟能够结盟而幸存,并且皆为“战胜国”。美苏冷战,“轮流扶植”中国,后者才是“冷战的真赢家”呢!美国制造“后冷战”与“再平衡”,主要是对付中国;却屡屡被其他的“失衡”所耽搁(中东和乌俄等)。这正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2.地缘(地利)。美苏英“雅尔塔密谋”置中国于铁幕,拒她世界市场之门外。毛运用“战国策”突破冷战格局——“脱苏入美”。后者利用“中国地缘”钳制苏联。西方对华敞开大门,让她进入世界市场,参与“全球循环”。此乃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之前提。眼下,中国地缘具有最佳态势:世界屋脊俯冲最大海洋,势不可挡;转身后退亦是“海阔天空”——“旧丝路”整合“旧大陆”!
    (五)世界经济的螺旋线:发展重心回到东亚
    这样看来,西方,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就把日本和“四小龙”等接纳于其“文明圈”之中;进而,为了遏制苏联,就把中国接纳于其“世界市场”之中。由此,亚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体(好比往古的朝贡体系),首次能够以“全球性生态”来平衡它的大竞争、大发展。开始时谁都没想到,这里竟是人类社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儒教区”——在西方得力于此而异军突起之前,它已经“鹤立鸡群、卓然独秀”达一两千年!世界经济就从这里“发祥”的——华夏中心和“丝路辐射”。正如美国哲学家杜威在1920年所说:世界文明原先是由中国传给欧洲,再传到美国;文明中心必将围绕地球转一圈,返回它的老家——中国。汤因比也说:在人类的新篇章里,将会看到美国如同往昔军事帝国那样的转瞬即逝,文明中心回归东亚。
    在历史上,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我平衡”的典范(中庸调节)。在不牺牲外部世界与地球生态的前提下,经济上达到了极峰,但生态上也已是“危巅”(宋代的铁产量等于欧洲18世纪,但森林锐减,灾害陡增)。近代欧美崛起——特别是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是以“全球性生态”(生物圈)为平衡条件和牺牲代价的;若非如此,工业化宥于内部,一经展开就令国土变废墟。佛经云:国土危脆,心造地狱。老子曰:天污地废,万物无生。大体而言,现代文明中的所有“正面价值”都是向外平衡、耗丧生态的结果,反之,一切“丑陋现象”都是无法平衡所致(今之学者纠结于社会制度的优劣,都是不明智的)。伊恩·莫里斯预言: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历史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如果整个21世纪能保持20世纪的发展速度,那么在2100年前东方的经济会超越西方;但是如果发展速度呈加速状态,就像15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那样,那么东方在2050年就能占据世界主导地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