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近复】请把元旦还给“春节”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44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请把元旦还给“春节” 作者:姚近复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腊月二十日戊辰 耶稣2018年2月5日 作者按:再有几天就过年了,这个日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除了抢票回家跟家人、朋友团聚外,还需要接受各种铺天盖地的祝福(此处手动@蔡国庆 老师)。在这些祝福里,我发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春节和过年(即新春和新年)。虽然我们如今已经习以为常,但习惯未必是正确的。其实如果单纯的讨论正名的问题和依据,三言两语也能说得完,但因为名词的混淆引发的蝴蝶效应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故而我将搜集到的疑惑按照主题进行分类,从几个不同的方向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 在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概念。 关于历法 在当代,我们使用的主流历法是公历,传统的历法进行辅助性的标记,故而导致民间对于历法的认知越来越混乱,甚至有人分不清传统历法和公历的区别,这里我简单的进行一下梳理。 目前在民间,存在三种历法名称,分别是“阴历”、阳历和农历(这里只是讨论名称,不讨论对错)。因为名称起的十分巧妙,让大部分人觉得这三种都是中国固有的历法,而与西方没什么联系,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认知。 阳历是指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而制定的。也叫太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便是阳历,但这种历法并非我国固有,他还有一个其他的名字,叫格里高历,源于西方,所以我们今日使用这种历法是可以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对接的。因为这个名字特别有迷惑性,所以我更愿意称其为洋历或者西历。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它的制定是以太阳和月亮两者的运动作为依据而制定的。我国传统里自始至终都采用的此历法,其实农历更确切的叫法是夏历即夏正建寅,也是华夏历的简称。之所以改名叫农历是因为民国废除夏历时期,民间为了保护夏历,所以起了农历这个名称,农历之名来实属迫不得已,而农历这个名称也有一定的缺陷,让大家以为是仅服务于农业生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在今日比较符合现状,但在民国废除夏历时期,政府强制工商业改变结账日期,所以夏历的使用才只剩下了农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夏历二十四节气是属于夏历特有的概念,但需要明晰,夏历二十四节气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农业,而是我们华夏先民的智慧。阴阳合历性质的历法除夏历之外现在主要使用的还有希伯来历和藏历、傣历等。但是其他的阴阳合历多不设节气。 “阴历”是以月亮的运动作为依据而制定的历法,又称太阴历,在现行的历法中伊斯兰历依然采取次类历法。关于阴历,我要多说几句,中国民间所说的“阴历”其实是指农历,与真正的阴历不是一回事,这个错误是来源于民国时候,导致后来民间混淆了农历和阴历。 梳理完以上的基础知识,来正式讨论下今天的问题。 关于元旦 我相信看到题目的时候已经很多人懵了,元旦固定在公历的1月1日,跟“春节”八竿子打不着,能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大有关系。 我们先来看一下元旦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元,始也。旦,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开始的第一个时刻,即新年第一天,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正月》写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这么看起来,好像把公历1月1日叫做元旦合情合理,但是,如果这么处理的话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在过完除夕后的第一天是大年初一,也叫正月初一日,出现了两个元旦,那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我们自己发明了一个“春节”称呼,而把自己叫了几千年的“元旦”拱手送给他人,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我是十分不理解。 关于“春节” 首先要明确的说明,自古以来并无“春节”的叫法,所以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个名词其实是近代以来发明的。其来源是1913年1月21日,内务部民治司向当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提出定旧历元旦为春节的申请。内容如下: 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 袁世凯看完后回复“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也就是说,“春节”到今天为止,仅有105年的历史。 抛开历史原因不看,我们单说这个称呼,春节顾名思义,是春季的节日,现在我们一般理解为迎春,但实际上,此节日并非如此。如以西历为参考系,西历2018年的“春节”恰好夹在了立春和春分之间,如果是为了迎春,人家已经来了半个多月了,如果是为了迎接春分,那还得等一个多月,这迎得是否太早了。 另外,春节这个名字本质上是架空了传统新年的新年含义。还有正月初一日是斗柄回寅,日月合朔。很多人说是最近立春的朔日,所以不科学,应该“改在立春”这是不正确的。 关于“春节”和立春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有争议,争议的来源在于《晋书》记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旦立春”这句话的后半句。有人理解为元旦就是立春,所以提出建议既然春节不能用在元旦,那就把春节回归给立春,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大问题。其实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既然前后两句都想表达初始的意思,那为什么前后并未用同样的句式,而且立春在这句话里并不是重点。 实际上此段话的意思是远在颛顼帝时代就开始把春季第一个月,即农历建寅之月定为正月,作为元月,初一为旦日,孟春正是正月之别称,同时当时的正月初一日恰逢立春而已。而并非每个正月初一日都是立春。所以单纯的把立春叫春节也是不合理的。退一步讲,即使不考虑这点,二十四节气的伊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这又跟我们赋予春节的现代含义相冲突,除非把春节的所有含义全部架空,用起来才会没问题,但全部架空后,本来这一天就叫做立春,为什么还有另取一个春节的称呼?可见春节的称呼怎么用都会尴尬。孔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有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关于记载中的“春节”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说,我读书多你别骗我,我明明记得古籍里有关于春节的阐述。关于这个,我不反驳,但古籍、诗词甚至歌谣里的记载里强调的其实是春之时节,而不是大年初一,如南朝梁元帝《春日》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亦或宋代文天祥《狱中》诗:“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尤其文天祥这句诗我们可以非常确切的得出结论,因为小年和元旦之间并不是三天,这说明春节强调的春之时节。 关于建寅 关于这个问题我本来不想提及,但有朋友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还是解释一下。近些年来因为历法混乱,导致民间某些以此吃饭的江湖行当的大师们开始兜售自己的理论混淆视听,居然提出了立春建寅,让我大为惊讶。 建寅是古代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建,日月之会谓之辰,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寅即为夏历正月,说通俗一点就是确定何时是正月。虽然有时会有一些变化,如唐代杨炯在《公卿以下冕服议》道:“夫改正朔者,谓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出确定什么时候是正月跟节气的关系不大。 提出立春建寅的人目的何在我不太清楚,但理论根据我个人猜测应该是混淆了四柱八字(即生辰八字)和历法的区别。四柱八字确实是按照立春时刻开始计算,但四柱八字并非是历法,二者并不是一个系统,或者说根本不是一个用途,所以并不相悖,但是如果强行混淆在一起就会闹笑话,比如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的属相,因为立春和正月初一日有时在两个年,但实际上属相的确定是以正月初一日为准,和立春没有关系,这不仅是个民俗,也是古代法律所规定的。 关于正朔 正朔这个词汇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有份量的,其含义是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周、秦及汉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汉武帝后,直至现今的农历,都用夏正,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行夏之时。即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所以我前面也说了我们现在的农历更确切的叫法其实是夏历。在中国古代,无论什么时候乱用历法都是重罪,甚至举报人可以拿到衣食无忧的奖励,所以千百年来也就出了一个黄三这个反面典型,具体故事如下: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十一月丙午朔,五日庚戌。谕内阁、刑部奏、审拟私刻时宪书人犯黄三等罪名一摺。已依议行矣。时宪书颁行天下。以便民用。若不遵钦天监推算。自行私造。干支错误。自应从重治罪。……至各省所颁时宪书。向于每年四月初一日由钦天监豫将样本发交各布政司衙门刊刷。至十月初一日颁朔后颁行。近京一带。若由监颁行。势难遍及。或交顺天府募匠刊刷。照各省布政司之例办理。惟总须定于十月初一日颁朔以后。方准出售。若于颁朔之前。私行售卖。即照违制律治罪。其应如何酌定章程。著钦天监详议具奏。寻议嗣后直省各布政司刊刻时宪书。仍钤盖库贮钦天监时宪书印信。各州县照刻之时宪书。即钤盖各该州县印信。其无附郭首县之府。即钤盖该府印信。各布政司均于颁朔之日。即将样本分发各府州县。遵照刊刻。以广流通。——《清实录》 这种事情我们以今人的眼光看十分可笑,不就是刊刻了一些出错的历书吗?但对于文化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这也能看出当下关于历法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不及先前,但即便如此,也希望能够恢复“春节”以元旦之名。 关于书写 有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朋友虽然有心去使用夏历,但无奈被市面上繁多的错误所误导,故而用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书写方法,还美其名曰叫“干支历”。但其实“干支历”的出现大概是在2005年之后,古代只有干支纪年,而并无“干支历”的说法。而在前些年,紫金台在《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时就明确的总结过几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如下图: 如实在对上述格式无感,亦可参考儒家网的时间格式,如公历2018年2月5日为: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腊月二十日戊辰。此类格式参考了诸多文物,可以放心使用,但是,如果出现了如“丁酉年甲寅月戊辰日”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写在最后 前面说了这么多,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先前对于历法如此重视,结果到了民国一个大转弯,走了另一个极端,甚至虽然在公历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存在了那么多历法,而作为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中国,居然出现了混乱,这是什么原因。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大,但是我却想到了一个民国间的事。 民国时期,一位民国高官,也是天文学家,名字叫高鲁,此人倡导使用公历而不用传统历法。自然此主张一经提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当然,我们从客观的角度看,未必反对的声音是什么文化概念,只是因为使用不便而已,就好像现在不用阿拉伯数字全用罗马数字一样,我们肯定强烈反对。之后高鲁想了个奇招,把自己母亲的寿辰改为公历,而不用传统历法,此举引起了亲属和母亲的不满,但架不住其反复劝说,高母爱子心切,也就答应了。 虽然他这么做并不能产生太大的影响,甚至会招来嘲笑,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坚守和努力,却给推广公历打了基础。所以在今天,虽然倡导夏历的人不多,虽然我们的声音还很小,但我相信只要努力的去宣传和坚守,早晚会看到拨乱反正的一天。 结语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时代背景,把元旦变成“春节”都是十分滑稽和野蛮的,所以我们强烈呼吁,把“春节”更名为元旦,将西历的元旦换做其他名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王毅】岳麓书院山长的读书诗:教导学子如何读书?
- 下一篇:【余东海】周朝三大贤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