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刘齐】师者,人之模范也


    师者,人之模范也
    作者:刘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四月初三日己酉
              耶稣2018年5月17日
    【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师者,人之模范也”,出于西汉著名学者扬雄的《法言》首篇《学行》:“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桐子”即“僮子”,晋人李轨注为“桐子,洞然未有所知时,制命于师也”。扬雄之言大意为,教师是能够让未萌之人祛邪向善、安身立命的根本。尽力为学,不如尽力求师,因为教师是人们的模范。
    扬雄所在之世,正是经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之时。扬雄遂模仿《论语》而写著了这部语录体哲学著作《法言》,以正统的儒学观点驳难诸子之说,目的在于解时惑、答人疑。在《法言》中,扬雄以《学行》为卷首。因为在扬雄看来,“学,行之,上也”,能够积极主动去学,并身体力行,才是最好的学习。
    怎么去学?荀子有言“学莫便乎近其人”,到了汉代,学风大盛,“人其父生而师教之”的思想成为共识,汉代民间还流传谚语“三岁学,不如一岁择师”,所以扬雄在《法言》中指出:“呱呱之子,各识其亲;谗谗之学,各习其师”。因此,学生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完全在于师。而这些学生,又有可能在今后成为他人的老师。所以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西汉初年,董仲舒便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倘使“不善”,便如扬雄所感慨“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既然不是所有的师都可以成为“人之模范”。那么,什么样的师,才是“人之模范”呢?
    作为“人之模范”的“师者”,首先要有志。志在中国古人思想当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还是孟子所说的“尚志”,它既是每个人人生的重要起点,也是为之奋斗的目标。教师之志,就是要传“大学之道”,让从学者明知“大学问”,实践于整个社会这一“大学校”,从而成为立于世之“大人物”。所以,《礼记·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教育的人,他们的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具有一种感染力,容易使从学者继其志向,传承师道。当前,评判教育效果的尺度,不仅仅是学生知识能力的精进,更根本的乃是教师之志给予他们的影响的深度。
    作为“人之模范”的“师者”,其次要有德。《易》曰:“君子进德修业。”立德、向德,是成就功业的前提和基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重视教师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并将“师德”作为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在古代思想家看来,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素质上,尤其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周礼·地官·师氏》中,将“师之德”阐述为“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因此,有此“三德”,教师只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便可“以媺诏王”“教国子”。这也是无言之教的威力,因为教师就是“以身戴行者”,“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有德之师,“以身立教”,则可“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
    作为“人之模范”的“师者”,再次是要有学。教师给人们的普遍印象,大多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深刻把握,“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要对专业外的知识有所了解,做到专业内的知一切,专业外的知一点。尤其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时刻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危机感,这也正是《学记》所谓“教学相长”之意。因此,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绝非是“呻其占毕,多其讯”那么简单,也不能是“记问之学”那么容易,而是要因时而异,因材施教,中外相比,古今相较,融会贯通,常讲常新,正所谓“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能做到这些,便是能够专而精、通古今,“知微而论”的教师了。
    作为“人之模范”的“师者”,最后要有爱。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之交往,重在交心。“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对于学生,教师是不能选择的。因为既然是“人之模范”,就应该成为一切学生的教师,做到“有教无类”,尽其知而教,无隐无私,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爱护学生,呵护学生,积极鼓励,循循善诱。正如孔子所言,“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成长、成才、成人。因此,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博爱,一种大爱,一种“亲亲而仁民”之爱,从而“视诸生为其子弟,诸生信爱如其父兄”。师生就在这种互爱互敬的情谊交融之中,无不相协。
    这样的“师者”,对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泱泱大国来说,不胜枚举。其功业与思想、修养与人格,断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但他们都有着尚公无私、兼济天下的品格,甘于清静、淡于名利的情操,勤于求索、乐于进取的追求,垂青人才、奖掖后学的度量。也正因一代一代师者的传承、发扬,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名言,传下了一段段佳话,树立了一座座丰碑,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师道尊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