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教授:孟子与荀子心性说异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30 腾讯儒学 梁涛 参加讨论
但是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又会出现问题。有人就问了:“梁老师,你这样讲的话,孟子是性善,但是孟子性善也可以理解为是心善。 因为孟子是“即心言性”,根据心来言说他的性,根据心来理解他的性,所以他的性善也是心善,那你讲荀子也是心善,他们二者之间不是没有差别了吗?你不是把孟子和荀子讲得一样了吗?” 我讲的是什么?它不一样,它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就是孟子的心是实心,它有实际的内容的,它有思端。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个心它是先天的,而且它是有具体内容的。 所以它可以由内而外直接表现出来,表现为善的行为。那么荀子的心,他是虚心,它没有实际内容的。 他说人生下来有义,有辨,有senseofjustice,或者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这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它只是一种潜能。他这种能力要在后天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 这种能力是要通过后天的训练才可以真正变为现实的。这种能力就好比是我们语言的能力。为什么说人生下来就具有语言的能力?这个是和其他的动物是不一样的。 其他动物,你再训练它,它不具有这个能力。所以再聪明的动物,你训练它,它也不会使用语言,不会跟人来对话、交流。 再聪明的动物,也不会使用语言(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是人是不一样的,我们生下来就具有这种语言的能力。但是我们生下来就具有语言能力,并不等于我们生下来就会说话,或者我们学孟子讲的“扩而充之”,我就可以来讲话了,那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在后天中去学习、使用,学习这种语言,最后掌握这种语言,最后去使用这种语言。 当然你在这个基础上,你可能也可以丰富这种语言,发展这种语言,这也是可能的。但是你对于语言的掌握是必须在后天生活中获取的。语言他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千千万万个人在历史文化中不断积累形成的。 所以荀子虽然他讲心善,他这个心是“虚”心,没有实际内容的,它具体的内容要在后天中去获得,去掌握,这就是他对礼义法度、善的一个理解。 那么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人就问我了:“那梁老师,你是认可孟子的心善还是认可荀子的心善?” 我认为他们都有合理性,但是使用的领域不同。孟子的心善更适合解释我们道德实践的活动。比如说我们道德同情心。 这个同情心是我们生而具有的,可以说我可以“扩而充之”的。比如说我爱我身边的人,我爱我的亲人,但是我也可以一刹那之间把我这个同情心扩充到跟我没什么关系的人、跟我距离很远的人身上。 比如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瘦骨嶙峋、行将倒毙的一个非洲的孩子,一刹那之间我也会涌出这种同情心,甚至我可以去援之以手,我给他募捐,给他一种帮助,这都是可能的。所以说孟子这个心善更适合解释人的这种道德行为。 荀子的心善更适合解释人的政治行为。比如说管理一个公司,管理一个企业,我治理一个国家,我不能仅仅说我扩充我的这种良知、扩充我的善心就可以了。 荀子的心善论更适用于政治领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要了解这个公司、这个企业、这个国家的历史的沿革,它的各种各样的制度的设置,这制度中,哪些是合理的、有效的、我们可以延续的,哪些是需要进行调整的、是要改革的。这就是荀子所讲的“知统通类”。我们了解礼义是统一的变化发展。 所以说,孟子的心善也好,荀子的心善也好,他们分别适合运用到我们的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而既然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都是儒学关注的重要的方面,那本来就应该把它统一起来。 所以说统合孟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人性论上讲,他们也具有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们今天重新建构的大陆的新儒学,本身就是要对孟子、荀子的人性论重新地统一、建构。从这个角度来出发的话,我们也可以对儒学的分派做出一个判断。 我们可以说孔子以后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进路。一个是从孟子来理解孔子。这就是以后陆王心学的路向,很多思想家也是这样一个路向,孔孟之道就是由此确立起来的。 还有一个路向,从荀子来理解孔子,很多思想家也是这样的路向,比如说宋代的李觏、清代的以礼代理派。礼是克己复礼的礼,代理的理是理学的理,他们都是这样一种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是从统合孟荀的角度来理解孔子,像董仲舒、像朱熹、戴震等,都是这样一个路子。而凡从孟子或荀子来理解孔子者,为儒学之小宗;凡统和孟荀以理解孔子者,为儒学之大宗。这是我们对儒学的一个判教或者一个分派。 所以说,我们今天重新理解儒家的道统,提出了儒学的新四书,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把荀子重新纳入到儒家的道统中来,把《荀子》上升为儒家的重要的一个经典。 今天的我们,在传承的同时也呼唤革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为《荀子》代表了儒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面向,失去了这样一个面向的话,那儒学它就是不完整的。 当然了,荀学只是一个古典的版本,它还有待于我们转化为现代的一些版本。荀学中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预设也不一定是对的,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孟学和荀学仿佛是儒学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你失去了一个方面,儒学的发展就是不完备的,是有缺陷的。 可是我们看到以后的儒学发展,恰恰是什么?按照我说的话,出现了荀学的隐形化。荀学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片面的强调孟学,造成了我们过分的心性的一种膨胀。所以我们的士大夫“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成了这个情况。他缺乏一套治理国家的这种外王学,外王学不畅,使这个儒学的发展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所以我们提出新道统,新四书,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这个孟荀的关系,所以我提出统合孟荀。统合孟荀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心性与政治、内圣和外王的统合。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资料图 图源网络) 观看完整版视频请点击 https://v.qq.com/x/cover/b54kyfksnjh4cfm/l002670n6ps.html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梁涛教授:被误读的荀子“性恶”说
- 下一篇:教育,只是为了谋生?还是提升生命质量?